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托尼·莫里森是二十世纪最为杰出的非洲裔黑人女作家之一。1993年,她凭借《宠儿》(Beloved)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也是第一位获此殊荣的美国黑人女性,其作品以关注种族枷锁而著称。莫里森的小说无一不向读者展示了她鲜明的个性和永远的主题:美国黑人命运的残酷,以及白人的西方文化和黑人的传统文化之间的对峙与冲突。
发表于1970年的小说《最蓝的眼睛》是她的第一部小说。小说以其丰富生动的语言展示了黑人女孩皮克拉·布莱得拉夫受到的误解与歧视,描述了她从渴望得到一双蓝眼睛以得到他人的关爱到幻想以至最后坠入疯狂的悲剧过程。同以往大量探讨此小说的艺术特色的文章相区别,本文以弗洛伊德和荣格的心理分析理论为基础,着重分析了在美国这种白人文化与传统占主导地位的大环境下,非洲裔美国黑人微妙的心理变化与斗争,由此可以看出整个黑人民族的觉醒以及对自己身份的定位势在必行。论文共分四章,分别从不同的角度探讨了小说中主要人物的心理过程。其中前二章从小说主要人物入手,讨论了他们的人格结构及其行为特征和女主人公皮克拉精神崩溃的心理原因。通过第三章对小说中象征意象的分析用弗洛伊德的无意识理论阐述其背后隐藏的人物心理特点。最后一章主要采用荣格的集体无意识理论深入探索了小说的主题中所蕴涵的深层意义。通过以上分析读者不难看出本文企图以探究小说中人物的心理变化情况为基础揭示美国黑人悲惨的命运以及借此呼吁黑人民族要奋起反抗以实现黑人自己的人生价值和个人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