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和平和安全,历来都是人类孜孜以求的目标,即使是战争冲突也不能扼杀人们对和平的希冀。20世纪50年代中期,两大军事集团在欧洲形成对峙,中欧地区成为冷战对抗的前沿阵地,面临安全困境。虽然东西方都提出过不少裁军建议,但双方习惯性地从冷战思维出发,强调军事力量上的比较优势,只要危及己方利益就不会轻易妥协,致使裁军进程难有实质性进展。由于历史宿怨和现实边界问题的影响,波兰对联邦德国核武装既警惕又充满恐惧,在这样的背景下“腊帕茨基计划”应运而生。波兰外长亚当·腊帕茨基建议成立中欧无核区,试图为中欧安全寻求出路,迈出东西方缓和的“第一步”。“腊帕茨基计划”虽几经修改却仍被西方拒绝,然而作为第一个关于成立无核区的倡议,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甚至一度掀起“腊帕茨基热”,促使一系列无核区建议的出现,例如北欧、巴尔干、加勒比海地区、拉丁美洲、非洲等。可以说,“腊帕茨基计划”为以后地区安全问题提供了新的解决思路,体现了人们要铸剑为犁的美好愿望。本文包括绪论、正文四章和结语三部分。绪论部分主要论述本论题的选题缘起,对国内外的研究现状进行梳理,介绍本文的研究方法和资料来源,并对本文的研究思路和基本框架进行说明。第一章阐述“腊帕茨基计划”的国际背景,主要从美苏冷战对中欧安全造成的影响和美苏核竞赛与欧洲裁军两方面进行论述,为后文的分析奠定基础。50年代中期,北约和华约对峙欧洲,中欧地区成为冷战对抗的最前沿,波兰也因此处于苏联的控制之下。另一方面,裁军进程举步维艰,两个超级大国之间的核竞赛愈演愈烈。出于遏制苏联的需要,美国试图通过北约对联邦德国进行核武装,打造“防御之盾”,让波兰人感到恐慌。第二章论述“腊帕茨基计划”的提出、内容以及目的。由于历史宿怨和现实边界问题的影响,战后波兰对德国人既感到害怕又不信任。消除联邦德国核武装所构成的安全威胁,是腊帕茨基提出成立中欧无核区的直接动因。最初的“腊帕茨基计划”只简单的规定在中欧四国(联邦德国、民主德国、波兰和捷克斯洛伐克)禁止核武器。出于对西方反对的回应,腊帕茨基后来又不断修改,提出建立核查体系,分阶段实施无核区计划,并将削减常规武器纳入到计划当中。腊帕茨基建议成立中欧无核区的目的,主要是阻止联邦德国获得核武器,进而成为推动东西方缓和,并借机为波兰寻求独立的发展空间。第三章阐述的是各国对“腊帕茨基计划”的反应,主要以苏联、民主德国、联邦德国、英国和美国为代表。由于种种理由,各国对“腊帕茨基计划”的反应有所不同,但可以大致归为两类:以苏联为首的东方阵营表示支持,而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表示反对。需要指出的是,联邦德国和英国两国内部虽存在强大的支持力量,但均未能改变政府的反对立场。第四章是关于“腊帕茨基计划”失败的原因分析及其影响,重点在于探讨计划失败的原因。从各国的反应来看,“腊帕茨基计划”失败主要是由西方的拒绝所造成。表面上看,西方拒绝是出于对波兰外交独立性的质疑;实际上,北约采取大规模报复战略,需要联邦德国在其中扮演重要角色,致使西方必须慎重考虑它对核武器的强烈追求。另外,“腊帕茨基计划”也受到德国问题的牵制。虽然“腊帕茨基计划”失败了,但是作为第一个无核区倡议,它促使了许多类似计划的出现,为地区安全问题提供了新的解决思路。最后是结语部分,作为欧洲安全问题的一个局部解决方案的倡议,“腊帕茨基计划”将中欧安全问题与整体安全形势和国际格局分离开来,不仅未涉及德国统一问题,而且没有对东西方军事力量平衡和总体实力对比问题作出回答,因而很难为西方所接受。同时,这一计划并未触及欧洲安全或裁军问题背后的实质,而在缺乏安全互信的背景下,实质问题又无法解决,因此最终劳而无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