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本研究通过观察中药补肾调周疗法对排卵障碍性不孕症的促排卵效应及临床疗效,为中医治疗排卵功能障碍性不孕寻找一种有效的方法。 方法:选择符合纳入标准的排卵障碍性不孕症患者60例作为观察对象,以随机数字表法将受试者随机分配到观察组、对照组,每组各30例。观察组选用中药补肾调周疗法,按月经不同阶段分别给予促卵泡方、促排卵方及促黄体方;对照组选用枸橼酸氯米芬口服治疗,均治疗3个月经周期,并随访3个月。观察两组治疗前后症候评分、基础体温、排卵率、卵泡直径及排卵期血E2水平测定等相关指标的变化并进行统计学分析以评价疗效。 结果: 1.两组中医症候积分比较:治疗后两组中医症状评分均较治疗前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中医症候评分下降程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2.两组基础体温比较:双相典型周期比率,观察组(52.3%)高于对照组(33.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排卵率比较:第一月经周期,观察组和对照组排卵率分别为46.7%和66.7%;第二月经周期,观察组和对照组排卵率分别为66.7%和83.3%;第三月经周期,观察组和对照组排卵率分别为78.6%和72.4%。三个治疗周期中,观察组排卵率逐渐升高;两组排卵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4.卵泡直径比较:两组治疗后卵泡直径均较治疗前增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卵泡直径增大程度比较,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5.两组治疗后E2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升高,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观察组E2水平与对照组E2水平相当,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6.观察组总有效率90%,对照组总有效率76.7%,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7.治疗过程中及治疗后随访三个月,观察组妊娠率为36.7%,对照组妊娠率为10.0%,观察组妊娠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8.观察组和对照组未破裂卵泡黄素化综合征(LUFS)发生率分别为17.0%和31.5%,观察组LUFS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中药补肾调周疗法具有良好的促排卵效应,可通过调节患者下丘脑—垂体—卵巢轴功能,促进卵泡发育成熟、促黄体形成,提高性激素雌二醇水平。相比于枸橼酸氯米芬治疗,中药补肾调周法治疗排卵障碍性不孕的临床疗效更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