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浚县古城始建于明洪武二年,经明清不断发展,逐渐形成了“两架青山一溪水,十里城池半入山”的传统风貌。明清以后,浚县古城经历战乱及城市的无序发展,风貌特色遭受蚕食。现阶段,古城的发展逐渐走向同质化,对居民感知的忽视也进一步导致文化的失落,然而城市发展、古城建设是大势所趋,新空间场所的出现在所难免。因此,如何在注重居民参与性、适应人们发展需求的同时延续古城原有的个性和特色,是紧迫需要研究并解决的问题。本文综合运用文献研究法、实地调研法、问卷调查法及对比分析法等多种研究方法,首先通过理论研究,结合中国古代城市营造思想及前辈对古代城市物质空间要素的总结,将意象理论对城市的分析置换到对我国历史古城的分析,引申出古城意象,并对历史古城的自然、道路、边界、区域、节点及标志物进行了重新解读。其次基于古城意象分析传统风貌的构成,包含自然、道路、边界、区域、节点、标志物、植物绿化以及非物质文化八个方面,并以此为理论基础对浚县古城的明清原貌及现状风貌进行对比分析。在有效把握明清原貌优点的同时,结合现状风貌提取了浚县古城传统风貌因子共11项,组成浚县古城传统风貌评价指标。紧接着通过咨询参与古城保护规划的专家,对11项风貌因子及其对应的具体风貌元素展开居民问卷调查。居民根据自身认知对11个风貌因子进行重要性排序,对具体风貌元素印象深刻程度、品质好坏进行感知评价。进而综合明清原貌、现状调研,从自然、道路、边界、区域、节点、标志物、植物绿化以及非物质文化八个方面进行感知评价分析,提出浚县古城传统风貌所存在的具体问题,有效避免了自评的主观性。最后以浚县古城传统风貌保护更新为主导思想,参考明清景观原貌优点,以现存风貌所存在的不足为着力点,构建浚县古城传统风貌保护更新的策略框架,对自然、道路、边界、区域、节点、标志物、植物绿化以及非物质文化八个方面分别提出针对性的保护更新策略。总体而言,本文以浚县古城传统风貌保护更新为主导思想,从居民的感知角度出发,基于古城意象系统地论述了浚县古城传统风貌的构成、现状及问题,针对性的提出了浚县古城传统风貌的保护与优化策略。希望在古城传统风貌保护更新的研究上有所创新,永葆古城风貌特色,营建可持续的、生命力旺盛的浚县古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