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装配式结构在当前发展的过程中存在着诸多问题仍待解决,未形成成熟的装配式结构设计体系,仍然借鉴传统的“等同现浇”的设计理念;设计标准化程度较低,导致构件规格过多,通用性问题未能解决。同时,基础隔震结构的设计相较于常规抗震结构来说没有实质上的改变,上部结构仍按照抗震设计思路进行。结构刚度和结构变形之间的耦合关系,需要不停迭代计算再验算才可能满足规范设计要求,设计流程过于繁琐和复杂。隔震层采取“一柱一支座”的布置原则,导致支座数量较多,增大了隔震层刚度降低了隔震效率。本文以隔震技术为基础,通过优化隔震层的刚度设计,降低隔震层刚度,提高隔震效率;同时,通过控制隔震层与上部楼层层间的刚度比,控制高层隔震结构的振型优化,探索建立一种新型抗侧力体系,将高层结构抗侧刚度配置问题线性化,根据楼层弹性变形的需求快速配置结构刚度和隔震层刚度,为装配式结构构件标准化、通用化设计提供理论依据。论文通过研究,得到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提出刚度比概念,以剪切型变形特征的高层结构为研究对象,对其在不同刚度比情况下的自振周期、上部结构振型、质量参与系数等参数进行分析,研究其变化规律;(2)通过研究发现,当上部结构楼层数小于20、刚度比α大于10时,高层隔震结构第一振型质量参与系数都能够达到90%以上。上部结构可忽略高阶振型的影响,只需要考虑第一振型。刚度比大于100时,高层隔震结构自振周期变化关系曲线的二阶导数值基本为零,即高层隔震结构的自振周期变化趋于稳定。(3)通过对沿竖向刚度分布不规则高层隔震结构的研究发现,提高刚度比α可以有效减小隔震高层结构中高振型的影响,这为高层隔震结构中刚度按变形需求配置提供了有效技术支持。(4)在刚度比优化的基础上,通过对上部结构单质点模型和双质点模型的简化计算分析模拟研究,发现刚度比大于100时,单质点模型比双质点模型有着更好的精度,误差在3%以内。(5)通过隔震层刚度最小值的公式推导,分析了隔震支座直径与隔震层刚度、隔震效率、隔震层位移的相互关系。通过提出在结构底部设置转换层结构,改变隔震结构“一柱一支座”的隔震布置方式,研究了隔震层刚度优化的可行方法,得出在满足大刚度比条件下,支座直径需大于1200mm才能达到隔震层刚度最小达到最优化。(6)基于隔震层刚度优化和刚度比较大时高层隔震结构以第一振型为主,提出了上部结构水平抗侧刚度按侧移需要不连续配置的新型抗侧体系。通过工程案例计算分析,验证新型结构体系在设计中的适用性、可行性和便捷性。论证了新型结构体系对装配式结构的模块化和标准化改进作用,并提供了相应的设计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