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增长与衰落是城市生命周期轴线上并行不悖的两端。在全球经济增速整体放缓的大背景下,越来越多的城市陷入人口流失和经济衰退的困境,“长期增长”和“全域增长”已不再现实。收缩城市理论即是对以增长为目标的发展范式的反思,并为人口收缩背景下的城市提供可能的发展路径。在我国,城镇化进程既创造了增长神话,也催生了因人口输出而丧失增长动力的区域,且长期为增长的主流所忽视,因此,收缩理论的本土化研究在我国有着现实土壤,能为新常态下的城镇化发展提供新的思考路径和有益补充。本文在综述国内外收缩城市理论的基础上,选取人口输出大省的湖南作为区域研究案例,其在长-株-潭增长极之外还存在着人口流失区域,面临城市收缩的城镇化发展新趋势。利用2000年和2010年两次人口普查资料以及历年社会经济数据,对省域、地州市、县市区和乡镇街道尺度下的人口收缩现象进行定量分析。发现全省面临人口增速放缓和劳动力缩减的趋势,在此背景下,各地州市仍对人口增长和用地指标抱有过高的预期,造成“常住人口增速放缓、建设用地供给提高”的矛盾局面。而在县市区尺度下,发现有超过一半的地区存在劳动力人口收缩或停滞的现象并根据其作用机制总结出三种类型:中心袭夺型、空心衰减型和资源枯竭型。在更为细密的乡镇街道尺度下的研究发现,人口增长在地级、县级中心城市周边集聚,而其他乡镇收缩明显且集聚显著,县级城市成为湖南省人口增长/收缩的损益边缘。在对不同地理单元的收缩现状进行研判后,通过实地调研等方式将冷水江市置于收缩城市的研究框架中,定性分析这一资源枯竭型城市的收缩历程、动因机制及“一转三化”战略下的政府治理措施,并以此反观地方政府应对收缩的态度:增长与收缩尚未被纳入同一话语体系。受人口总量一定这一限制,城市的增长与收缩无疑是并存的,城镇化发展面临的不同局面需要差异化的思考方式和多元化的治理手段,建议地方政府正视收缩现实,主动探索基于收缩的城镇化转型道路,利用人口收缩机遇,实现城镇减量提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