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流固耦合问题具有广泛的工程背景。目前,中外学者围绕这一类问题做了大量的工作,线性化理论已经日趋完善。也有不少学者针对流固耦合系统的非线性振动展开研究,但对矩形弹性壳液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流固耦合问题具有广泛的工程背景。目前,中外学者围绕这一类问题做了大量的工作,线性化理论已经日趋完善。也有不少学者针对流固耦合系统的非线性振动展开研究,但对矩形弹性壳液耦合系统的非线性振动的研究却不多。
本文主要针对矩形弹性壳液耦合系统受高频激励液面所出现的低频大幅重力波的实验现象,依据出现的波形、数据、模态参数,运用拉格朗日方程建立了耦合系统的振动方程组,并通过数值仿真计算对重力波的产生机理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具体工作如下:
1、从流体力学基本方程组和边界条件出发,得到矩形壳液耦合系统中液体的运动微分方程组,对方程组无量纲化,用分离变量法求得了液体无量纲速度势的通解。
2、根据矩形弹性壳液耦合系统受高频激励而出现低频大幅重力波的实验现象,将液体的速度势、自由面运动和壳体的位移用模态函数展开,代入具有运动边界系统的动能和势能的非线性展开式,利用拉格朗日方程,建立了壳液耦合系统离散的、广义坐标表示的非线性振动方程组。
3、利用matlab的simulink软件包搭建四自由度的非线性方程组程序模块,对耦合系统的振动方程组进行数学仿真计算,得到了与实验结果基本符合的,系统第一阶和第二阶重力波的时间历程及幅频特性曲线。
4、运用数值计算,通过改变激振力的幅值和频率,得到低频大幅重力波幅值随外加激励的变化关系,以及对应同一阶重力波,不同的激振频率所需的不同的临界激振力,从而得到了出现低频大幅重力波的条件。在激振力幅值不变的情况下,通过改变激振频率,得到系统前两阶重力波和壳的幅频曲线,展示了组合共振发生的条件和一些特性。
利用拉格朗日方程得到矩形壳液耦合系统的非线性振动方程组,并通过数值方法对弹性壳液耦合系统受高频激励液面所出现的低频大幅重力波的现象进行了研究,解释了低频大幅重力波的产生机理。计算结果与实验吻合较好。从而也说明了通过拉格朗日方程建立的壳液耦合系统的非线性振动方程是可以用来很好的描述系统的非线性振动特性的。
其他文献
发电机电参量测试是出厂试验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在电机试验中,采用模拟表计进行发电机电参量测试仍然很普遍,使用模拟表在进行试验时需要较多的测量仪表和工作人员相互配合,且在测试过程中无法检测到波形畸变率及序分量。对于发电机来说,国际电工委员会(IEC)规定,发电机实际的端电压波形在任何瞬间与基波波形之差不得大于基波幅值的5%,同时对发电机端电压的对称性也有严格的要求。因此发出电压的波形畸变率及序分量是检
本文从结构参数识别和经济性等方面探讨了面向健康监测的复杂土木结构加速度传感器和应变传感器的优化布置原则、研究方法和实现步骤,并针对具有代表性的复杂土木工程结构-润
双向高频环节逆变器具有双向功率流、高频电气隔离、拓扑简洁、功率变换级数少等优点,特别适用于要求双向功率流的逆变场合。本文深入研究了一种新型的双向高频环节逆变器的电路结构、拓扑与移相控制策略,对逆变器稳态原理进行了分析。单极性移相控制策略使得周波变换器功率开关在变压器电压为零时切换,实现了ZVS开关;输出滤波器前端得到的是单极性SPWM波,输出频谱特性好,体积、重量小。仿真结果验证了理论分析的正确性
如今我国经济社会正处于持续高速发展阶段,电力需求长期保持快速增长,电力系统规模日益扩大。相应的电网运行方式及系统控制的复杂程度愈来愈高,如何降低事故风险保持电能的
本课题由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碳纤维智能层的多场耦合机理及其场域诊断”(10672128)资助。 为了检测面域上的应变信息,可将传感材料连续的覆盖在混凝土结构表面形成一个
相变在许多科学应用或技术领域是经常会碰到的问题,如:大气中云的形成、湿空气的喷管流动、涡轮机和飞机在大气层中跨音速飞行等流场中都可能存在流体相的转变过程。 本文首
本文旨在研究振动系统的模态参数辨识技术,并结合虚拟仪器设计技术开发出一套既可独立运行又可被调用为子程序使用的动态信号分析软件模块。 论文主要对频域法中较经典的正
随着世界经济形势和能源发展格局的不断变化,能源消耗也相应的持续增长。因此,可再生能源的大规模开发和利用已成为未来能源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太阳能光伏发电是近些年来发展最快,也是最具经济潜力的能源之一,受到世界各国的高度重视。然而,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与传统的火力发电和水力发电等都有很大不同,尤其是接入公共电网时,对电网安全稳定运行的影响有其特殊性。作为一种分散式发电系统,并网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会对传统
能源短缺与环境恶化问题促进了全球电动汽车行业的飞速发展。纯电动汽车采用蓄电池作为其动力能源,通过蓄电池向电动机提供电能,驱动电动机运转,从而推动汽车行驶。因此,对储能电池充电技术的研究是推动新能源电动汽车推广的关键技术之一。本文在现有国内外文献提出的关于拓扑电路结构和控制方法的基础上,对新能源电动汽车车载充电电源的控制策略和拓扑结构进行了优化。首先,针对传统不可控AC/DC整流电路会产生大量谐波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