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spase玻璃体注射诱导玻璃体后脱离的实验研究

来源 :郑州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yw66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人们通过基础实验研究和临床研究了解到玻璃体后皮质与许多玻璃体视网膜疾病的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玻璃体视网膜间的异常粘连是多种玻璃体视网膜疾病发生的病理基础。所以认为合理解除二者之间粘连,造成玻璃体后脱离(posterior vitreous detachment,PVD)对于此病的治疗将大有益处。玻璃体视网膜手术是目前解除此异常粘连最直接的方法,但对粘连较紧的患者易导致并发症的发生,且往往不能彻底清除玻璃体后皮质。因此近年来人们开始探索药物诱导PVD形成的方法,以协助或代替玻璃体视网膜手术。 Dispase为提取自多粘芽孢杆菌的一种蛋白酶,可作用于Ⅳ型胶原和纤维连接蛋白,初步研究已证明其可有效地诱导PVD产生。本研究通过兔眼玻璃体注射Dispase的方法,观察Dispase诱导PVD形成的起效时间和量效关系,并对其安全性进行初步观察,探讨其临床应用的可行性。 材料与方法 动物模型制作选用清洁级新西兰白兔40只,随机分为A、B、C、D、E五组,每组8只。A、B、C、D四组为实验组,E组为对照组,均以双眼为实验眼。采用玻璃体内注射药物的方法,所有实验动物注射药物容量均为0.05ml,各组所用Dispase浓度为A组0.006U、B组0.012u、C组0.03U、D组O.05U;E组为对照组,注射0.05ml无菌PBS。 Dispase诱导PVD形成的起效时间和量效关系观察(1)玻璃体视网膜界郑州大学2003年研究生毕业论文压sPase玻璃体注射诱导玻璃体后脱离的实验研究面超微结构观察:A、B、C、D、E五组共20只动物。于用药后一smin、30min、1h、ld四个时间点,每时间点处死每组各1只动物,摘取双眼眼球。对照组ld取材者、实验组四个时间点取材者行扫描电镜观察玻璃体视网膜界面情况。同时做光镜观察视网膜形态,ld取材者每组1眼行透射电镜观察视网膜各层超微结构变化。(2)临床观察:’另20只动物(每组各4只)于用药后2h、1d、lw三个时间点,采用光学相干断层成像仪(ocT)观察PVD形成情况。 DisPase玻璃体注射的毒理观察用于ocT观察的动物,同时用于视网膜毒理观察。(1)用药lh、8h、1d、3d、lw、Zw、4w、6w直接检眼镜观察屈光间质和眼底情况。(2)用药前、用药后1d、lw、Zw、4w、6w行双眼全视野暗适应闪光视网膜电流图(ERG)检测,记录a、b波潜伏值和振幅变化。(3)用药后1w、4w,每时间点处死每组各1只动物,用药6w处死所有动物,摘取双眼眼球,对ld透射电镜见有超微结构改变的实验组,继续透射电镜观察。余标本行光镜观察视网膜形态变化。结果 玻璃体后脱离形成情况(1)扫描电镜观察结果:A组和对照组无效;B组用药0.olZU,30min起效,lh基本形成PVD;C组用药0.03U,15min起效,30min基本形成PvD,lh形成完全性PvD;D组用药0.OSU,15min起效,30min形成完全性PVD。(2) OCT观察PVD形成结果:各实验组PVD发生率为A组(O/8)、B组 (3/8)、C组(5/8)、D组(5/8)、E组(0/8);用药lw,结果与ld相同,各组动物未再发生PVD。 Dispase玻璃体注射的毒理观察结果 1.检眼镜观察眼内并发症A组和对照组无异常;B、c、D组用药后最常见的并发症为玻璃体混浊;c、D组发现有视网膜或玻璃体出血(C组3/8,D组7/8);D组用药3d后发现2例晶状体混浊和2例晶状体半脱位。 2.ERG检测结果各组动物用药后ERGa、b波潜伏值与用药前及对照组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ERGa波振幅:A、B、C组及对照组用药后各时间点均正常(P>0.05);D组在用药后第rw降低(P<0.05),第Zw恢复正常(P>0.05)。ERGb波振幅:各实验组在用药后1d时均降低(P<0.05);以后各时间点,A、B组均正常(P>0.05);C组1w仍较低(P<0.05),第2w恢复正常(P>0.05);D组第lw、郑州大学2003年研究生毕业论文DisPas。玻璃体注射诱导玻璃体后脱离的实验研究Zw、4w均较低(P(0.05),第6w恢复正常(P>0.05);对照组与用药前相比差异无显著性(P>0.05)。 3.视网膜形态学和超微结构观察光镜下各组动物各时间点视网膜l()层结构规则完整,排列整齐,未见异常改变。透射电镜下见各实验组视网膜内界膜清晰完整,其下Mu 1 1 er细胞足板完好;但D组视网膜在用药后ld、1w时节细胞、双极细胞水肿,线粒体晴断裂,空泡变,第4w基本恢复正常;A、B、c组动物及对照组视网膜各层超微结构未见明显异常。结论 1.DISpase诱导玻璃体后脱离的量效关系:玻璃体注射Dispase 0.012u~0.03U,可迅速、有效、安全地诱导兔眼玻璃体后脱离形成。玻璃体注射DISpase0.0 12U,30分钟起效,1h基本形成玻璃体后脱离;用药0.03U15分钟起效,30分钟基本形成玻璃体后脱离,1h形成完全性玻璃体后脱离。DISpase剂量低于0.0 12u,不能有效诱导兔眼玻璃体后脱离产生。 2.DISpase的毒性作用:玻璃体注射DISpase 0.OSU,可造成兔眼视网膜电生理和超微结构的可逆性损伤,部分晶状体和悬韧带的不可逆损伤。应对其毒副作用进行进一步研究。
其他文献
探讨乳腺癌组织中P16蛋白、VEGF表达的相关性及其与乳腺癌临床病理指标及预后的关系.(1)P16蛋白的缺失对乳腺癌发展的进程起重要作用,并可能最终使癌细胞获得浸润转移的潜能,
目的:  1.用蛋白免疫印迹研究铅暴露条件下,几种常用的脑细胞系炎性因子环氧化酶  2(COX-2)的变化情况。  2.阐明铅诱导胶质细胞COX-2表达的分子机制。  3.揭示铅诱导
摘要:目的:研究不同雌激素受体亚型(ERα,ERβ)在绝经后子宫内膜息肉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方法对绝经后正常子宫内膜和子宫内膜息肉中雌激素受体α和β进行测定。结果:免疫组化方法检测ERα、ERβ在以上两组的阳性率,提示ERα在绝经后子宫内膜息肉中呈高表达,ERβ在正常绝经后子宫内膜及子宫内膜息肉中均呈低表达。结论:绝经后局部雌激素受体表达失衡,尤其是ERα高表达,是造成子宫内膜息
目的:  研究摩根摩根菌中质粒介导的喹诺酮耐药基因(plasmid-mediated quinoloneresistance determinants,PMQRs)-qnrD基因的流行分布情况,探讨qnrD基因水平转移特性、所在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