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固态白光发光二极管(WLED)作为一种有前景的照明光源,由于其环境友好、节省性能、长寿命和高效率而备受关注。并且,由于其在显示装置中的广泛应用,从紫外线激发获得白光发射成为发光研究的重要领域。在众多制备白光发射的材料中,发光金属-有机骨架材料(MOFs)由于结构可调、丰富的发光位点、并且结构中存在着丰富的能量转移等特点被广泛的应用在荧光探针传感、生物成像、照明显示等领域。本论文在设计合成发光MOFs材料的基础上,探索了稀土MOFs中金属离子节点取代的方法制备稀土混金属单相白光材料,MOFs复合无机物白光材料,MOFs多孔材料吸附荧光染料调制出白光发射,以及所合成MOFs复合材料在金属识别方面的应用。本文主要分为以下三项内容:(一)采用水热法合成了一系列新型稀土配合物材料Ln-dbpt(dbpt=3-(3,5-二羧基苯基)-5-(吡嗪基)-1H-1,2,4-三唑,Ln=Eu、Tb、La)。重点讨论了其合成方法和晶体结构,并经过XRD、热重和红外等测试确认材料具有较好的稳定性。在系统探索Ln-dbpt自身发光性能基础上,重点探究通过金属中心的节点取代制备出不同发光效果的单相配合物材料的方法,获得三金属白光材料La0.928Eu0.045Tb0.027-dbpt,双金属白光材料La0.896Eu0.104-dbpt和Eu0.026Tb0.974-dbpt。三种材料的量子产率达到8.7%、8.18%和8.84%。研究过程中发现由于La-dbpt的蓝光发光效果较弱,制备白光材料用量巨大。为降低成本以及提高复合材料的发光性能,选用制备简单且发光性能更好的g-C3N4材料替换弱蓝光发射材料La-dbpt,制备出混合白光材料(g-C3N4)0.783/Eu0.133/Tb0.083-dbpt,其量子产率为11.7%,相对于稀土配合物白光材料成本降低且性能有了一定的提升。(二)利用三种结构相似的四酸配体2,5-二(3’,5’-二羧基苯基)吡啶(H4L1)、2,5-二(3,5-二羧基苯基)异烟酸(H4L2)、5,5’-(蒽-9,10-二基)二间苯二甲酸(H4L3)作为有机连接体,以铟离子作为金属中心,水热合成出三例结构相似的三维多孔材料In-L1、In-L2、In-L3,孔隙率在65%~67%。探索MOFs孔道微环境在复合染料制备白光材料中的作用,我们选择不同尺寸和结构的Rh6G、BPEA和AF染料进行调光,制备出两种白光材料Rh6G/BPEA@In-Ln(n=1,2),三种白光材料Rh6G/AF@In-Ln(n=1,2,3)。为对比合成方法对复合材料性能的影响,我们利用原位负载的方式对比制备出三种白光材料In-Ln-Rh6G&BPEA(n=1,2,3)。系统研究了所制备的8种白光材料,经对比研究发现In-L1系列白光材料的性能更为优异,效果最好的材料Rh6G/AF@In-L1其量子产率高达24.8%,显色指数为81.6,相关色温为6961 K,表现出较好的发光性能。另外,为解决复合材料因配合物材料本身发光性能以及主客体之间能量损失而引起发光效果较差的问题。我们采用制备黄光荧光粉搭载蓝光芯片的方式制备白光器件。其中最佳黄光荧光粉In-L2-Rh6G&BPEA量子产率达到35.3%,光效也达到66.68 lm/W,表现出较高的发光性能,是更适合搭载蓝光芯片组成白光器件的体系。(三)利用第二部分工作中所合成的三种同构配合物材料In-L1、In-L2和In-L3以及基于配合物材料制备出的五种单相白光材料Rh6G/AF@In-Ln(n=1,2,3)、Rh6G/BPEA@In-Ln(n=1,2)进行金属离子识别性能的探究。In-L1材料可通过荧光增强效应识别Al3+;In-L2可通过荧光淬灭效应对Fe3+显示出较好的单一金属识别效果;而In-L3则对所选择的三价金属离子均表现出优异的识别作用。因相对于纯配合物材料来说,白光复合材料的荧光表现出多个峰值,因此通过不同波长的强度变化可以对金属离子进行更精确的识别。并且Rh6G/AF@In-L1、Rh6G/BPEA@In-L1材料对于金属离子的识别性能相对于配合物材料有一定的提升,并且吸附不同染料制备出的白光材料的识别性能有一定的差异;而对于Rh6G/AF@In-L2、Rh6G/BPEA@In-L2和In-L2三种材料均对Fe3+表现出较好的识别效果,而且复合白光材料Rh6G/AF@In-L2通过双峰的比值可以精确的对Cu2+进行检测。对于In-L3系列已知配合物材料对三价金属离子有较好的识别效果,通过客体分子的引入制备的复合白光材料Rh6G/AF@In-L3可以实现对Fe3+的单一识别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