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翻译腔(Translationese)问题由来已久,并且广泛、大量地存在于英汉翻译实践中。文学作品、电影字幕、口号、公示语、报刊、杂志,甚至在一些教科书中,我们都可以很容易地发现翻译腔问题的存在。翻译腔问题的存在既影响了汉语的纯洁和优美,也不利于合格翻译人才的培养。同时译文中翻译腔问题的存在使译文无论是从语言层面还是从文化层面都不符合目的语读者的接受习惯,造成译文的可读性和可接受性差。范仲英把翻译腔定义为:翻译腔又被称为翻译体,翻译腔是翻译实践中的常见病,是把原语的语言形式、表达方式、句法结构机械地移植到译入语中,因而形成一种不符合译入语表达习惯的语言混合体,其主要特征为文笔拙劣,只顾在形式上逐词逐句地紧随原文,忽略译入语语言结构特点和习惯表达方式,译文不自然,不流畅,生硬,晦涩,难懂,费解,甚至不知所云。(范仲英,1999:98)国内外很多专家都对翻译腔问题进行了研究,并给出了相关的定义,如国外的Nida,Shuttle&Cowie,国内的刘宓庆、范仲英、程熙旭、孙致礼、余光中等。但综合以上研究,目前对英译汉翻译腔问题的研究还很有限,造成人们对翻译腔的认识还缺少整体、系统的认识,对真正解决翻译腔问题意义并不大.基于这种情况,我们在该论文中引入了接受美学理论。接受美学打破了原来的文本中心论和作者中心论,强调读者的地位。接受美学认为译文应该以读者为导向,读者能否接受是衡量翻译成败的一个重要标准。根据接受美学理论(Aesthetics of Reception),译文要从语言和文化方面符合读者的审美期待,达到视域融合,即译文要体现出对受众语言、文化等方面接受期待维度的关怀,以提高译文的可读性和可接受性。此外,根据接受美学,译者作为特殊的读者,应该具备不同于一般读者的素质。要解决译文中的翻译腔问题,必须发挥译者的主观能动性,提高译者的素质。根据接受美学理论,我们应尽量减少英译汉翻译实践中的翻译腔问题。为此,本文从三方面探索翻译腔问题:翻译腔的表现形式、产生原因和解决对策,以期人们对翻译腔问题形成整体、全面的认识,从而提高译者的素质和译品的质量。根据接受美学,好的译文无论从语言还是从文化层面都符合大众的审美需求。为此,以下论文分别从语言和文化层面列举了翻译腔的表现形式。此外,译者作为特殊的读者,应该具备特殊的素质。所以在探讨造成翻译腔问题的原因时,该论文从语言层面、文化层面和译者的素质三方面入手进行分析。最后,在寻求解决翻译腔问题的方案方面,因为英汉语言和文化差异做为客观因素是无法解决的问题,所以我们从主观因素即译者的素质入手去寻求解决翻译腔问题的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