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研究背景和目的肾癌早期常无明显不适,外科手术治疗是首选且唯一根治方法;约25%~57%的患者确诊时已有远处转移;晚期预后不良,5年生存率不足15%,中位生存期仅10.2个月,约20%~30%局部性肾癌患者术后仍将发展为转移癌;对常规放化疗高度耐药;细胞因子辅助治疗不能获益;靶向治疗费用昂贵,客观有效率不到30%,不良反应重,患者生活质量差,且尚无适用于靶向治疗的预测指标;细胞免疫、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治疗万众瞩目,但临床疗效及安全性尚有待进一步观察与研究。中医药参与的综合治疗是我国肿瘤治疗的优势与特色。传统中医理论认为“正气存内,邪不可干”,个体的体质是决定机体发病的内在条件,体质因素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个体对肿瘤的易感性,也决定人体发病后中医证候的倾向性,亦是影响疾病预后的关键因素之一。《素问·经脉别论》谓“勇者气行则已,怯者则著而为病也”,凡体质壮实,则抗邪有力,病程短,预后良好,反之则抗病力弱,邪易乘虚内陷,病多难愈。英国医生Stephen Paget的“种子与土壤理论”认为,肿瘤转移需要“种子”(肿瘤细胞)和“肥沃的土壤”(受纳器官的理想环境)相适应,肿瘤的形成和转移离不开适合其生长与转移的特定体质,即肿瘤具有一定的体质易感性。目前肿瘤发病率越来越高,如果借助于传统中医理论与方法,将特定肿瘤易感体质人群进行早期筛查,中医早期干预,调整脏腑功能的失调,改善体质状态,可能为肿瘤的早期防治与干预,提供有益前思路与切入点。目前有关肺癌、肝癌、胃癌、乳腺癌等恶性肿瘤中医体质研究已取得一定进展,但罕见肾癌体质研究报道。导师在深入挖掘传统中医体质辨证基础上,尤其强调体质因素对肾癌发病与预后的基础性作用,主张体质辨证与病、证、症辨治相结合,实践证明在缓解肾癌症状,提高肾癌患者生活质量方面,显示出一定的治疗优势。然而,尚缺乏相应临床大数据的支持。本研究即基于导师体、病、证、症四位一体辨治观的肾癌临证经验,调查分析肾癌患者中医体质特征及中医证型分布规律,观察中医辨证治疗后的临床疗效,总结导师经验,为探讨中医药辨治肾癌的中医病机理论与中西医结合临床研究,提供数据支持。2.研究内容与方法收集2016年1月1日至2017年12月31日在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门诊就诊,确诊为肾癌的患者。采用前瞻性研究方法,纳入符合诊断标准的患者,指导患者完成系列量表的填写,采集相关临床资料,获得肾癌患者证候分布特点及体质特征信息。采取开放性临床试验方法,选取中医辨证为脾肾两虚证且未进行靶向免疫等治疗的患者,应用导师临证核心处方加减阳和汤进行干预,填写症状评估表(包含影像学评估结果)、QLQ—C30生活质量量表,卡氏评分量表,自身前后对照,观察患者疗效。调查通过面诊与电话方式完成。采用统计软件SPSS 24.0,将所有获得患者资料信息制成Excel表,采用频数和频率描述性方法,自身前后对照则运用t检验,用均数±标准差描述呈正态分布的连续计量资料,P值<0.05表示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则进一步表明统计学差异较显著。3.研究结果3.1患者一般信息分布:统计93例肾癌患者,男性患者60例,占64.52%,女性患者33例,占35.48%,男女之比为1.82:1。对93例肾癌患者进行年龄分层,调查者中,年龄最小31岁,最大75岁,中位年龄56岁。其中30-39岁者9例(9.68%),40-49岁者18例(19.35%),50-59 岁者 35例(37.63%),60-69 岁者 28 例(30.11%),70-79 岁者3例(3.23%),其中以50~59岁、60~69岁、40~49岁这三个年龄段的患者最多。TNM 分期中 Ⅰ 期 31 例(33.33%),Ⅱ期 35 例(37.63%),Ⅲ期 21 例(22.58%),Ⅳ期6例(6.45%)。病理类型中透明细胞癌最多,为84例(90.32%),乳头状细胞癌6例(6.45%),嫌色细胞癌2例(2.15%),混合细胞癌1例(1.07%)。病理分化程度分级中,低分化6例(6.45%),中分化21例(22.58%),高分化66例(70.97%)。有吸烟史的患者58例(62.37%),饮酒史患者72例(77.42%)。有合并症者61例(65.59%)。有家族史者17例(18.28%)。实施过手术的患者89例(95.70%)。进行过生物免疫治疗的患者19例(20.43%)。化疗过的患者2例(2.15%)。靶向治疗的患者4例(4.3%)。3.2中医症状分布:按症状出现的频率由高到低顺序排序,依次是倦怠乏力(54.83%)、食少纳呆(49.46%)、腰膝酸冷(24.73%)、肢体困重(22.58%)口干咽燥(16.13%)、大便异常(12.90%)、尿血(10.75%)腰痛(9.68%)、脘腹胀满(8.60%)、五心烦热(3.22%)。舌脉出现频率前五位的分别是苔白(77.42%)、舌暗(55.91%)、苔腻(45.16%)、脉沉(32.26%)、舌淡(31.18%)。3.3中医证型分布:根据中医四诊资料统计分析,脾肾两虚证最多(约45.16%),瘀血内阻型证(约25.81%)、痰湿内蕴证(约20.43%)次之,湿热蕴毒证(约6.45%)、阴虚毒蕴证(约2.15%)较少。3.4中医体质特征:表现为单一体质少,复合体质多。其中单一体质中又以阳虚质(约33.33%)与痰湿质(约27.78%)多见,血瘀质(约16.67%)次之,而复合体质以2种复合和3种复合最常见。2种体质复合存在的,以阳虚质与血瘀质复合(约24%)、阳虚质与痰湿质复合(21.33%)多见。3种复合体质中,以气虚质、阳虚质、血瘀质复合(约占21.33%)多见。4种复合体质以气虚质、阳虚质、血瘀质、痰湿质复合(约占17.33%)多见。3.5疗效观察结果:基于加减阳和汤治疗后,研究对象在影像学评价方面,评价结果均为稳定。对口干咽燥、尿血、五心烦热、肢体困重、食少纳呆等症状的改善较佳,总有效率达90%以上。对倦怠乏力、腰膝酸冷、腰痛、脘腹胀满等症状的改善亦较明显,有效率均在80%以上。EORTC QLQ-C30生活质量评分结果表明,中药治疗后能显著减轻肾癌患者躯体、角色、情绪、社会、认知功能及总体健康水平,统计学有明显差异(P<0.01)。KPS评分疗前疗后均数±标准差的值分别为72.58±7.03、91.00±8.03,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1)。4.研究结论4.1肾癌患者中医证型特点:脾肾两虚证多见,瘀血内阻证、痰湿内蕴证次之。4.2肾癌患者中医体质特征:以阳虚质及兼夹血瘀质、痰湿质多见。4.3根据4.1与4.2的研究结论,可以初步推断“脾肾两虚,气化失调”可能是肾癌发病的病机关键之一。4.4辨证中药(加减阳和汤)治疗后能显著改善肾癌患者症状,提高生存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