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世纪初我国基本普及了九年义务教育,但由于地域和历史的原因,各地区的差别很大,为了实现教育公平的目的我国提出了教育均衡发展战略。近年来通过政府的努力,区域内部各个学校在硬件上基本实现了均衡,基本满足了学校的教育教学需求,但这仅仅是硬件上的基本均衡。而真正的教育均衡不仅仅是简单的教育资源数量上均等和“一刀切”的配置,而是“按其所需”地配置资源,使学校能够满足不同学生的发展需求。要真正实现教育均衡发展就要依据各个学校的特点,同时结合学校所处的地理环境、文化特色和本校的现实情况合理地配置教育资源,使硬件资源的配置适应学校的发展需求,达到“软硬”的有机结合,走各具特色的发展之路。
广西东兰县和渝东南地区地处我国西南,地形复杂,山地、河流纵横,在这样的天地系统下形成了复杂多样的民族文化。然而这些地区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是人们生活普遍较为贫困,基础教育学校条件较差。多元的民族文化和贫困的现实条件决定了学校走特色发展之路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在这些地区考察时发现,一些学校在发展过程中善于利用地方特色、合理分配校内资源使学校得到了较好的发展。如:东兰县三石中学根据当地社会和学生的需要对毕业班进行分流,培养的学生素质更加多元化:县城中学和隘洞中心小学根据学生、校园文化等学校内部因素,加强校园特色文化建设、优化资源配置使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得到改善:隘洞中学引进新的教育理念,开展“华德福教育实验班”,不仅使学生得到了全面发展,而且学校的教学方法更加多元;黔江民族小学、秀山实验中学、梅江镇民族小学根据所处社区的特色文化,将民族文化引入校园,不仅使民族文化得到传承和保护,而且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得到提升。同时在考察中也发现一些问题:学校的发展理念不能很好地与实际相结合;教育主管部门在分配教育资源时更倾向于优质学校;硬件资源配置上的“一刀切”等。深入社会和学校进行调查,从校内和校外两方面对这些问题进行归因分析,提出中小学要坚持因地制宜的发展理念、特色发展应坚持的原则和相应的应对策略。
教育均衡发展不是部分学校的发展,也不是所有学校均等地发展,而是各个学校立足实际有特色地发展。学校发展过程中要结合当地的地域特色和文化特色,合理地配置资源,因地制宜地走适合自己的特色发展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