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宜居,是人类生活最本质的需求,长期受到学术界和政府的重视。宜居乡村是美丽中国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学术研究不够,实践关注不足或有偏差。一方面,乡村聚落基础设施落后、污染蔓延,宜居水平亟待提高;另一方面,以新农村建设为代表的一系列宜居乡村建设存在照搬城市社区建设模式,以节约用地服务城市建设为价值导向,忽视农民宜居感知的问题。本论文以南京市高淳区为例,构建了基于农民感知的乡村聚落宜居性评价指标体系,并根据评价结果,提出了乡村聚落宜居性提升路径。基于农民感知的宜居研究体现了对农民作为乡村聚落行为主体的尊重,保障了农民在聚落建设中的参与权,希冀能对宜居乡村研究提供有益补充,为乡村聚落宜居建设提供科学借鉴。 论文在梳理宜居内涵、宜居指标体系构建与评价方法和宜居建设实践经验等研究的基础上,探讨了乡村聚落宜居性需求变化一般规律,认为乡村聚落宜居性需求是由自然条件、经济条件、技术水平和文化观念等综合因素影响形成。传统乡村聚落由于以农业为主,技术落后,最重要的宜居需求是居住安全、农业收入高、务农便捷、生活便利、社会和谐、环境优美整洁。在就业非农化、人口老龄化、生态觉醒三大背景下,农民对交通、非农就业、老年服务设施、教育设施、医疗设施、环境的宜居需求上升,对居住安全、社会和谐的需求不变,对农业收入高、务农便捷的需求有所下降。 论文以南京市高淳区为例,通过入户调研,获得农户宜居感知信息。高淳乡村宜居性需求涵盖了生产、生活、生态3方面,不同年龄阶段的农民宜居性需求存在差异,村庄内部环境、周边生态环境,交通条件,以及老年服务设施、医疗设施与教育设施配置情况是农民最关注的宜居性需求。基于现有文献研究与农户感知调研结果,从聚落外部条件、聚落内部环境和家庭需求3个层面构建了高淳乡村聚落宜居性评价指标体系。通过综合运用地理学空间分析方法和社会学问卷调研方法,评价了高淳乡村聚落宜居性水平现状。高淳乡村聚落宜居性外部条件从高淳城区向东西、南北两侧递减,宜居性水平存在空间差异。聚落内部和家庭需求层面宜居性现状水平尚未满足就业非农化、人口老龄化和生态觉醒背景下的农民宜居需求。 最后,以问题为导向,从功能完善和布局调整两方面提出了乡村聚落宜居性水平提升途经。在功能完善方面,应重视村庄环境整治、村庄内部与对外交通条件、增加养老服务设施配置、提升基础医疗服务设施服务水平,以及提高教育设施水平。在布局调整方面,可适度推行村庄拆并,需重视集中居住点基础设施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