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我国这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中,各民族都因其独特的历史文化而绽放光彩。满族是我国北方具有悠久历史的少数民族,对中华民族的发展做出过重大的贡献,并且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创造了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艺术,她灿烂的文化以在中国历史上产生过巨大影响而闻名于世。文化的载体从艺术中显现,各民族用鲜活的艺术语言表达其民族精神,旗袍作为满族服饰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是一种民族服饰,更是满族几千年来民族渔猎农耕文化的传承。满族的先祖很早就繁衍在我国的黑山白水间,是最早能在历史文献中找到相关资料的北方少数民族,在漫长悠久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由肃慎人几经发展演变,至宋、元、明形成为女真人。从努尔哈赤统一女真人各部开始,明代的女真进入了兴盛时期,这个时期的到来注定了满族的诞生。据2010年的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大陆地区的满族人口约为1041万,台湾地区的满族人口数量约为1.2万,在中国少数民族总人口中排名第三,随着各民族历史的发展和变迁,现今的满族散居在全国各地,大部分满族散居在吉林、内蒙古、黑龙江等地区,并在主要的聚居地建立了满族自治县和若干个满族乡。伊通县满族自治县简称为伊通,古时被称为以秃,伊屯等,都为满语的音译,其满语来源于伊通河的名称,有汹涌和宏大之意。其地域辽阔,历史悠久,为满族的发源地之一,也是吉林省唯一一个满族自治县,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从古溯今,海西女真扈伦四部中的辉发部和叶赫部在明朝中晚期时驻足于伊通,在此地开拓基业和繁衍生息,并且与之后的建州女真融合,统称为"满洲"。清朝的孝慈高皇后与孝慈显皇后都是叶赫那拉氏的后代,叶赫所居之地距离伊通也只有几十公里,生活气息与文化血脉相通,不论从地理位置还是历史渊源上看,伊通与满族都有着最原始的联系。于2001年时,在满族风情浓郁,素有"满人魂乡"之称的伊通建立了伊通满族博物馆,其前身是1987年6月创建的伊通满族民俗馆。博物馆造型新颖,雄大宏伟,完美的结合了民族建筑特色与当代建筑风格,馆内设有七个展厅,馆藏的文物多达630种,近4600件,是目前国内县级满族民俗文物收藏最多,质量最好,档次较高的民俗文化展示胜地。馆内从满族的源流、生产生活、文化特色、文化礼仪、信仰和古今伊通这七个部分进行展出,从满族文物、照片和模型等表现形式展现了唯美的满族风情画卷,也展现出满族先民用勤劳与智慧描绘出绚丽多彩的民俗文化,从不同的侧面映现出伊通满族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博物馆内展出了大量的满族服饰,从衣冠鞋履到精美配饰,其中旗袍占有最大的比重,不论是不同款式的旗袍,还是与旗袍相配的服饰首饰发饰,都有相关文物陈列,作者在参观博物馆时,讲解员也是身着旗袍,进行全程讲解。旗袍是由袍服演变而来,而袍服是在满族先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方式中,加之与自然环境进行抗争,将本族的民族文化与其他民族的民族文化习俗不断融合的产物,在满族进入中原以后,生活方式有了很大的改变,由狩猎游牧变为了农耕生活,再加上满汉文化的交融,使得旗袍的款式也悄悄的进行着改变,旗袍的发展变迁史也是满族历史变迁的一面镜子,具有相当深厚的历史文化渊源,笔者希望通过对伊通满族博物馆旗袍的研究,从美学和艺术学的角度,充分认识博物馆内旗袍中蕴含的历史文化、审美特征以及文化内涵。第一章介绍了选题研究缘起及意义、研究目的及方法和相关概念界定。本文以伊通满族博物馆中的旗袍作为研究对象,采用了历史文献研究法和田野调查法,分析研究了博物馆内的多件旗袍。研究原因主要是通过对其旗袍进行细致系统的研究,能够对满族旗袍的研究领域进行扩充,为旗袍艺术的传承与发展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第二章是对旗袍进行概述,主要内容在于对旗袍发展史进行介绍。在此章节中笔者查阅了大量的文献古籍,对以往的研究学者对于旗袍的发展演变过程进行了系统的整理。第三章对伊通满族博物馆旗袍进行了概述,从整身旗袍与旗袍相关服饰两部分进行介绍。第四章对伊通满族博物馆旗袍的审美特征进行了分析研究,通过对收集图片的归纳分析,分别从材质语言、色彩语言、纹饰语言、造型语言与工艺语言去介绍。第五章系统的分析了伊通满族博物馆旗袍的文化内涵,主要从历史的传承、与女性美的关系和当代社会这三个方面进行论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