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古代寓言历史悠久,寓言历来在古典文学中占有一席之地。然而直到唐宋,我国寓言这一文体才开始独立并走向成熟。“寓言”一词最早出现在《庄子·寓言》中,即寄托之言。本篇论文使用的寓言概念并非庄子之“寓言”,而是现代寓言的范畴。强调寄寓性的同时,也强调寓言的劝喻性或讽刺性、简洁性、故事性、虚构性、说理性特点。《艾子杂说》是中国寓言史上第一部寓言专著。本论文以《三苏全书》第五册整理的《艾子杂说》为依据。通过探讨这40则寓言的内容分类及艺术特色、其故事寓意与王安石变法的关系以及理趣特点,分析在宋代激烈的党争环境中苏轼的政治主张和人生哲学,研究宋代时代特点对《艾子杂说》的影响。全文共分为五个部分:绪论概述寓言的概念、起源和发展,定位《艾子杂说》为我国寓言史上首部寓言专著。介绍《艾子杂说》的版本流传与研究现状,总结其研究意义与价值。第一章论证《艾子杂说》确实是苏轼的作品。本章一方面从苏轼个人性格喜好方面进行分析,如好言鬼神、善讲笑话、性格幽默等,另一方面分析《艾子杂说》与苏轼文集中重复的文字及苏轼文集中与《艾子杂说》的整体风格和思想内涵一致的文字。概述宋人对《艾子杂说》的收录情况和前代学者找到的证明苏轼写作《艾子杂说》的文献线索。第二章分析《艾子杂说》的内容寓意和艺术手法。依据寓言主旨,将四十则寓言分为五类:忧心外患、政治讽刺、社会人情、人生劝诫和幽默寓言。着重从《艾子杂说》的寓言角色与艺术手段两方面分析其艺术特点,如善于想象、多用典故、挟古人作寓言、寓言嵌套、巧用谐音和反语等,阐述其文学性特征。第三章从《艾子杂说》与王安石变法的关系和《艾子杂说》的理趣特点两方面,探讨《艾子杂说》所受到的宋代时代特征的影响。旨在研究苏轼在党争中的政治倾向,以及在宋人尚理背景下,苏轼对人生哲学的理性思考。余论对全文内容简单总结,并阐述《艾子杂说》对后代寓言小品的深远影响,点明《艾子杂说》研究对寓言史研究有重要理论价值。总之,一个作家和他的作品是他所在社会的真实写照,了解和认识苏轼就能更好地认识北宋,包括它的政治、经济、文化以及社会主流意识。《艾子杂说》是苏轼对社会、人生的严肃思考与深刻批判,研究《艾子杂说》有助于更好的了解苏轼和认识宋代,因而有继续深入研究的必要与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