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可持续旅游发展是世界各地的共同目标,中国和越南也在朝着这一方向努力。中国从21世纪初起,呼唤国民在旅游过程中注意保护环境、维护生态多样性。2016年1月13日,纪念联合国成立七十周年纽约会议上,中国公布了《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该议程第33条提出的“可持续旅游具体目标”被多次提及。越南为了更好地发展旅游等服务业,2011年政府总理阮善仁先生批准了《2020年越南旅游发展战略,2030年的远景》决议。该决议强调,在奔向发展旅游业成为尖端经济行业,提高旅游业在国内生产总值比率的同时,要做好民俗文化价值的保护工作、保护景点环境、确保国防安全和社会安全秩序等可持续发展目标。由此可见,中越两国一直非常注重可持续旅游发展,而游客的可持续旅游行为实施是实现此目标的主要推动因素。中国和越南的多篇文章中已研究可持续旅游行为并指出其影响因素。近几年来,“身份认同理论”越来越受到学者们关注,“身份认同影响游客行为”的假设多次被证明。然而,以往文章中所提到的“身份认同”往往止于个别类型的游客,尤其是宗教性不同的游客。实际上,身份认同不能只针对个别的现象来指导社会整体的行为,而应该从总体特点进行分析,所以应用身份认同理论分析游客可持续旅游行为的影响仍有待深入研究。此外,既有文章仅研究身份认同对可持续旅游行为的影响力度,却忽略了其他理论如价值—信念—规范理论对游客行为的影响。价值观是人类行为的根源,但几乎还没有文章涉及个人观念研究。基于此,笔者结合“价值—信念—规范”理论和“身份认同”理论来研究游客可持续旅游行为,构建价值观、身份认同对可持续旅游行为的总体框架。为了验证此框架的广泛性和实用性,笔者在中国江苏省南京市和越南河内两地进行问卷调查,并借助SPSS和结构方程模型检验结果。本论文研究身份认同和个体价值观以及个人规范对旅游行为的影响路径,希望能为两国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