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目的:本课题利用隔姜灸法治疗寒凝血瘀型痛经患者。因灸法本身的温热特性,对寒瘀证的疗效最佳,故特地选取了痛经证型之中的寒凝血瘀型作为研究出发点。本课题采用了疼痛VAS评分量表、COX痛经症状量表以评价隔姜灸的总体疗效,并且还增加检测患者的血液流变学指标和甲皱微循环综合积分的变化,观察隔姜灸对痛经“血瘀证”的治疗效果。通过此项研究,可为临床上运用灸法治疗原发性痛经的实践以及疗效评价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研究方法:本课题在原发性痛经患者中,筛选出60例符合研究入选标准的寒凝血瘀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利用隔姜灸法,取穴关元和子宫(双),视疼痛程度的不同灸量不同,重者灸10壮,中度灸8壮,轻度灸5壮。对照组:用普通针刺法,主穴:关元、子宫穴(双),直刺1-1.5寸,针刺后用捻转补法,得气为度,留针30min后出针。每次经前约1周开始治疗,每日1次,持续至月经来潮,此为1个疗程,两组均治疗3个疗程。在此过程中,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及随访阶段实行疼痛VAS评分和COX痛经症状量表评分,计算总有效率;并在治疗前后,分别对患者的血液流变学指标、甲皱微循环指标进行检测。最后整理好收集到的数据,并用SAS8.1统计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研究结果:治疗组30例,脱落病例0例,实际观察30例,随访22例;对照组30例,脱落病例0例,实际观察30例,随访21例。治疗前对所有资料进行分析以确保两组具有可比性。经统计,2组患者在年龄、病程方面无明显差异(P>0.05),基线平衡,具备比较条件。各组内治疗前后对比发现,隔姜灸与针刺疗法,都能明显地改善原发性寒凝血瘀型痛经患者的临床症状,差异性显著(P<0.05)。但两组间对比可知,隔姜灸法的疗效较单纯针刺更佳,差异明显(P<0.05),说明隔姜灸相对于单纯针刺,能更有效地改善痛经患者血液的血液状态、子宫的微循环障碍,从而达到缓解疼痛的目的。在治疗期间,两组均未发生不良事件,最后,通过随访发现,两组的复发率无明显差别(P>0.05),且复发的患者其病情均较治疗前减轻。研究结论:隔姜灸治疗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是安全、有效、操作简便、易为病人接受,疗效优于单纯针刺治疗;隔姜灸治疗在改善患者的疼痛程度、痛经症候、整体的血液流变性和微循环功能等方面更显优势,有广阔的临床应用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