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六朝时期的鲍照,身居下僚且郁郁不得志,但在文学上却取得了不凡的成就。二十世纪以来鲍照诗作研究过程中,学者们对于鲍照的关注多局限在其乐府诗上,对其山水诗的研究十分有限。事实上,在南朝山水诗的发展河流中,鲍照是继谢灵运之后的重要诗人,在大小谢之间架设起了桥梁,对南朝诗人写山摹水造成了影响,甚至对唐代山水诗的发展做出了指引。本文由绪论、正文及结语三部分组成。绪论部分简要概括了鲍照诗作研究现状,尤其是山水诗的研究现状,认为对鲍照山水诗的研究尚有深入探究和宏观透视的余地;针对现有研究中鲍照山水诗数量不清的状况,简单阐述了山水诗的定义及本文山水诗研究参照的标准,确定了鲍照山水诗共五十首,并在此基础上阐明了本文的基本思路。正文分为四章:第一章“鲍照山水诗的思想内涵”,从思想内容上对鲍照山水诗进行了分类,围绕四个方面展开论述,认为其侍游登临诗以《登庐山》等诗为典型,奇崛震撼,是诗人才华的体现;羁旅行役诗则承载了诗人的感伤与哀思,多悲凉沉郁;独处感兴诗情绪相对丰富,有悲叹亦含希望;临别赠答诗寓情于景,是诗人离别时的悲歌;结合鲍照宦游奔波的人生体验,分析了鲍照身为寒士的无奈与悲痛,认为鲍照山水诗创作与其徘徊于希望失望之间的心绪存在极大的关联。第二章“鲍照山水诗的艺术成就”,着眼于鲍照山水诗险奇的特点,从山水诗的意象运用、构图方式、色彩调配、语言风格等方面进行了详细分析,认为鲍照山水诗意象丰富,经过诗人情绪的渲染而多险奇、动荡;构图角度上诗人能多角度地全面观照自然界的奇山异水,呈现出山水景物的层次感;山水色调上,诗人以内心的苍凉悲伤点染出了别样的山水色彩;在语言运用方面,鲍照注重遣词造句,用词不避险仄,兼有叠字叠韵,同时不乏运用铺排对偶手法的语句,却能恰当地传达情感,展现出鲍照山水诗独树一帜的艺术特色。第三章“鲍照与谢灵运山水诗比较”,试图从历史发展的角度出发,分析鲍照与大谢、小谢山水诗创作上的关联,以求正确地认识鲍照山水诗的地位和作用。具体分析了鲍照山水诗对谢灵运创作经验的学习与创新,认为鲍照山水诗移步换景的写景角度、幽深奇特的山水意境、山水之余的玄学气息是对谢灵运创作经验的学习与模拟,而其山水诗苍茫沉雄而又气势磅礴的写作风格、起笔写景而玄理渐无的结构章法、择景作诗而情景交融的情景关系、沉郁悲凉而又劲健有力的选词用语则突破了谢灵运模式有所创新。通过对谢朓与鲍照山水诗的比较分析,确定二人山水诗在主题思想、写景角度、情景关系上存在共同点,而谢朓的山水诗在题材内容、艺术手法、诗歌风格等方面在鲍照山水诗基础上又有所开拓。第四章“鲍照山水诗的影响”,重点阐述了鲍照山水诗对六朝文人江淹、吴均以及以李白、杜甫为代表的唐代诗人群山水创作的影响。江淹山水诗模拟鲍诗较广,无论诗歌语句、意象、构思、题材等外部特征,还是选景谋篇、险仄风格等内在风韵,抑或以愁绪为主的诗歌情感,都与鲍照山水诗存在诸多相似。而与鲍照身世经历相似的吴均,在山水诗的赠答题材多融离愁、选景灰暗凄清、写景角度多样、用词险奇峭拔等方面与鲍诗多有一致。唐代诗人亦不乏化用鲍照山水诗句者,李、杜皆如是,更有王维、孟浩然、李贺等,同时他们在鲍诗的结构立意、语言形式、表达技巧等方面广为借鉴,体现了鲍照山水诗给予唐代诗人群的启示。结语部分,概述了鲍照山水诗的特点,指出了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价值,阐明了本文的观点与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