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品中浓郁的宗教色彩使许地山成为新文学不可忽视的存在,也成为学者历来研究的热点。文学与宗教的亲缘性如此直露而不是隐性地存在于中国现代文学之初,并且是在新文化运动的先驱者举起反宗教旗帜的背景之下,许地山当是一个特例。本文试图在五四中西文化碰撞这一特定的历史条件内以闽南文化的潜影响考察许地山对宗教的吸收,及许地山为何以宗教作为心灵皈依的深层心理结构及其在接收宗教观念上与五四其他作家的不同,由此导致呈现在创作文本中的两重纠葛——终极关怀与现实关怀。许地山作品中浓郁的宗教气息及其孕育其中的终极探索成为人类丰厚的精神资源,奠定了他在“人生派”作家中的独特历史地位。具体来说,论文从三个部分展开论述:第1章许地山的心灵皈依。分为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从闽南文化入手,闽南文化作为海洋性文化,具有开放性和兼容性的文化气度;闽南的基督教传播时间之长与信仰之普泛高于内地,以及当地的民间信仰——妈祖信仰非常盛行,闽南佛教常俗化的特点,这些都形成许地山热衷宗教并且在接受宗教时具有海纳百川的气度。在第二个层次五四文学的宗教情缘中,从独特的历史条件下考察宗教在五四时期的具体位置,尽管宗教的政治化的接纳、信仰化的确认受到阻挡,但是对宗教有兴趣的文化人,特别是作家,依然从学理上对宗教的观念、文化内容、宗情感教产生认同,文学上产生了浓浓的宗教亲缘性,许地山是众多声音中的一个。许地山让文学承担了宗教的某种功能,更具有自发和自觉性,在文学里演绎了现实与浪漫的双重奏。第2章许地山的终极关怀。许地山是以终极关怀的态度与眼光探索人生奥秘带有神秘性的作家,论文着重从苦难意识、孤独意识、命运之谜三个方面来挖掘文本所具有的终极意义。苦难意识层面上,佛学的“多苦观”与许地山人生履迹相契合,在他的作品尤其是早期,苦难成为文本里折射出来的鲜明的生存意义空间;孤独意识更是弥漫在他的作品中,人们可以看到一个个充满了孤独意识的人物,但他所呈现的是把孤独作为人的存在方式,更是把孤独作为一种生存样态反复揭示,当视孤独作为一种生存常态的时候,就无形中增强了应对孤独的理性和从容;解读命运之谜的时候,许地山凸显了生命的不可逆性和人在超乎自己意志之上的命运面前的无知与渺小,又从从容与坚定方面拓展了应对命运的路径。第3章许地山的现实关怀。以平民书写和女性关怀两个方面探讨了许地山作为人生派作家的现实情怀。在“平民文学”的思潮下,许地山从题材的选择、写作观念方面都具有平民化的风格;女性形象是许地山小说中最具风采的形象系列,在文本中闪现了他对女性命运的高度关注和先进的妇女观。总之,终极关怀和现实关怀共同寓于许地山的文学创作中,他借着佛光的慧眼寻找智慧的人生,带着道学的自然砺炼达观的人生,以基督的启悟传播爱的人生。人生是什么、如何度过人生这些哲学问题,许地山通过笔下优美动人的文学形象为我们作了解答,使无论哪个时代的读者都可以在其中听到生存的智慧,都可以找到心灵的慰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