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中国五十多年的援非历程中,一直将对非洲的援助视为平等的相互支持与合作,注重将援助与经济合作、共同发展的目标结合起来。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中国对援非方式进行改革后,更加注重将对非洲的援助与推进中非经贸往来相结合,将援助与对非洲直接投资和当地的基础设施建设有机结合,促进了中非贸易的发展,这种“互惠互利、注重实效”的援助方式得到了非洲政府和人民的赞扬。对于非洲的发展中国家来说,经济发展的“发动机”不是援助,而是贸易和投资。与西方的援助模式相比,旨在促进贸易发展的合作性援助会给非洲经济带来更多的发展机会。长期以来,国外学者的研究侧重于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的援助及其对贸易的影响,而我国国内关于援非对中非贸易影响的研究则非常少。另外,国际上一些舆论和政客对于中国援非的动因、中非经贸往来加强对非洲经济发展的影响持消极态度。有鉴于此,本文针对当前援助非洲形式多样、中非贸易往来不断加深的现实情况,分析了中国援非对中非贸易的影响,并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对于如何更好地利用对非援助来促进双边贸易发展,以及对西方负面宣传进行有力的辩驳,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本文共分为五章,第一章介绍了本文的研究背景,对相关领域国内外的研究成果进行了综述,对文中使用的对外援助概念进行界定,阐述了对外援助的相关理论。第二章首先将中国援非的历程分四个阶段进行了全面的回顾。然后介绍了改革后中国援非的主要方式,最后阐述了中国援非的特点,即与西方传统援助模式的不同之处。第三章介绍了中非贸易发展的情况及存在问题。通过大量直观的数据分析,不难看出,自中国对援非方式进行改革以来,特别是中非合作论坛成立以来,中非贸易规模不断扩大,中非贸易占中国对外贸易和非洲对外贸易的比重不断上升,中国已在2009年成为非洲第一大贸易伙伴国。对贸易结构的分析可以看出,现阶段非洲对中国出口的商品仍以石油和矿产资源为主,而中国对非洲出口的商品主要是工业制成品,且有从轻工业产品为主导的结构向以机电产品、汽车及其零部件、高新技术产品等为主导的发展趋势。本章还分析了中非贸易目前存在的一些问题,在这些问题中,有的通过对非洲援助可以得到改善。第四章是论文的核心,详细分析了中国援非对中非贸易的影响。从中国对非洲出口的角度来看,首先,援非可以直接带动一般援非物资以及援非优惠贷款和合资合作项目基金方式下货物的出口。其次,援非提高了中国产品在非洲的知名度,提高了非洲国家的消费能力,促进了非洲对中国商品的需求,改善了中国产品的质量,援非活动通过多种途径促进了中国产品的出口。从非洲对华出口的角度来看,首先,以资源作担保或偿付方式的优惠贷款直接带动了非洲资源类产品对我国的出口。其次,中国对非洲多样化的农业援助增加了非洲农作物的产量和农业加工能力,扩大了非洲对华农产品的出口。第三,中国对非洲基础设施的改善、成套设备和优惠贷款等的提供,加快了非洲工业化进程,促进了非洲工业制成品对华的出口。另外,援非减低了非洲出口成本,提高了非洲国家参与全球贸易的竞争力。对于国际上对中国援非对非洲贸易造成影响的一些非议,本章给予了评价。其中,一些批评者认为中国对非洲的援助主要目的是为了获取其资源,长期下去会使这些国家患上“荷兰病”、遏制了非洲出口的多样性。对于这种观点,本文用相关数据予以驳斥。另有批评者指出,中国向非洲大量出口的纺织品等劳动密集型商品威胁到了非洲当地工业的发展。对于这一观点,本文认为,中国商品的进入会损害到一些竞争力较弱的非洲企业的利益,但从长远角度来看,会提高非洲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因而,援非对非洲贸易的正面影响远大于负面影响。第五章根据上文的分析,提出了相关的政策建议,这些建议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以期提升我国对非援助的效果,扩大援助对中非贸易的影响,促进中非贸易快速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