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通过前瞻性研究及遵循循证医学研究的方法,对针灸联合“参芪固本方”减轻化疗后脾虚症状及血液细胞损伤的临床疗效进行观察,从而探讨中医药改善肿瘤患者化疗时的不良反应的价值。方法本研究共收集符合纳入标准患者83例,采取分组对照方法。将纳入病例分为针灸联合中药组(针药组)、中药组和对照组三个组。其中针药组25例、中药组29和对照组29例。各组均按临床用药常规以西药预防性治疗化疗导致的胃肠反应。在此基础上针药组配合口服中药“参芪固本方”基础煎剂,再配合特定穴位针刺。取穴胃三针(中脘、内关双侧、足三里双侧)加上血海双侧三阴交双侧、公孙双侧。中药组单纯口服“参芪固本方”煎剂。对照组只采用西药常规对症预防治疗。观察周期是从接受化疗治疗的第1天至第7天。每天治疗1次或口服中药煎剂—次。治疗前后对各组患者进行各种症状记录、卡劳夫斯基(Kaxnofsky)体力状况评分和中医脾虚症状评价,检测血液中的白细胞、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血小板、血红蛋白、T细胞亚群、B细胞和NK细胞等。结果1 对化疗后脾虚症状的影响1.1中医脾虚症候方面在接受化疗后两天起各组病例已可见舌苔逐渐增厚,但多数在第二天起变化较明显,平均出现时间约为1.8~1.9天,三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持续增厚时间约为2.7~3.6天。针药组、中药组和对照组之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针药组和中药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比各组舌苔持续增厚的时间,针药组和中药组约有16%~17%病例大于4天,对照组则有约51%。中医脾虚症状改善方面,针药组和中药组的总有效率为96%和86%,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9%。在症状改善方面,针药组的显效率为28%和有效率为68%,中药组的显效率为17%和有效率为69%。针药组与对照组之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针药组、对照组和中药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2对食欲的影响,三组患者均出现食欲减退症状,但针药组和中药组均能延缓症状的出现,减少食欲减退持续时间,整体平均出现时间约为1.6~1.7天,针药组、中药组和对照组之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针药组和中药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持续减退时间约为2.1~2.7天,针药组和对照组之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针药组、对照组和中药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呕吐反应方面,针药组和对照组在接受化疗期间各有一例患者出现呕吐,因为只是个案出现,故未进行统计学分析。1.3便秘症状方面在化疗开始后各组首日均有便秘病例出现。观察所见大多数病例是在第二天起发生便量减少。 各组出现便秘平均时间约为1.8~1.9天,且持续时间约为2天。两两对比P值均大于0.05,三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可能与样本量不足有关,未能反映出组间差异。但针药组无持续4天或以上便秘患者,中药组有2例(7%),对照组3例(10%)。1.4卡劳夫斯基评分(KPS)方面观察所得在化疗的首日起患者已表现出体力下降或自我感觉肢体无力等,一般持续3-5天。针药组和中药组的体力评分没有明显差异,两组平均约为80分,临床症状表现为勉强可进行正常活动,有一些症状或体征。对照组平均为76分,临床症状表现为好于生活可自理,但不能从事正常生活或工作。针药组、中药组和对照组之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针药组和中药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血液指标的变化2.1白细胞、中性粒细胞和淋巴细胞的变化方面针药组和中药组化疗后的白细胞水平较治疗前都保持平稳,化疗前后两组均值同在正常范围内,而对照组的白细胞水平则有明显下降约30%,组内化疗前后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针药组、中药组和对照组之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针药组和中药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中性粒细胞方面,针药组和中药组化疗后的中性粒细胞水平保持稳定,对照组的中性粒细胞水平下降约22%。三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内前后分析,中药组和对照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提示中药组化疗后对中性粒细胞有改善作用,而对照组有抑制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方面,三组化疗后细胞水平均有下降,但以对照组下降幅度较大,针药组、中药组和对照组比较P<0.05,提示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组内前后分析,针药组和对照组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总之,化疗药物毒性对针药组和中药组细胞的损伤程度较对照组为低,可能反映出针灸和中药均有防止细胞损伤和增强细胞增殖的作用。2.2 血红蛋白和血小板的变化观察所见,三组化疗后的血红蛋白水平较化疗前均有所下降,但都保持在正常范围值。针药组约为下降3%和中药组的4%,而对照组则为7%。针药组、中药组和对照组之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针药组和中药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内化疗前后分析,三组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对照组的下降幅度大于针药组和中药组,可能提示针药组和中药组有稳定血红蛋白的作用。血小板方面,三组化疗后的水平均有所下降,但都保持在正常范围值。而对照组的下降较明显约有22%,但两两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三组化疗前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的下降幅度大于针药组和中药组,反映出化疗药物对血红蛋白和血小板都有一定的毒性,可能针灸和中药均有防止细胞损伤的作用。2.3 T淋巴细胞亚群、NK细胞和B淋巴细胞的变化观察所见,三组化疗后的总T淋巴细胞大致保持平稳。至于各组的Ts细胞、NK细胞化疗前后比值均有下降。Th/Ts比值和B细胞方面,三组均值在化疗后均略有升高。但以上各项检查的三组化疗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是否因个体的差异或因统计量偏少所做成的误差,须进一步验证。Th细胞方面,三组均值在化疗前后均有升高,针药组上升约为4.6%、中药约为4.5%和对照组约为6.4%。三组的上升水平相约,中药组和对照组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药组、对照组和针药组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本观察所得,综合各数据得以下结论:1.针灸联合口服中药“参芪固本方”,可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化疗后患者的脾虚症状,包括延迟食欲减退出现,减少其持续时间,改善脾虚患者的整体症状并在改善患者便秘和乏力症状上可能有一定的作用。2.针药组与中药组可能有增强骨髓抗御化疗损伤的耐受性,保持免疫细胞水平稳定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