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服饰审美文化研究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ewuwangw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唐朝服饰审美文化是在继承中华民族传统服饰审美文化的前提下,融合了各少数民族甚至海外异族服饰审美文化的基础上形成的。独特的社会历史环境和独特的时代背景,注定唐朝服饰审美文化在中国服饰审美文化史上不会只是一颗一闪而过的“流星”,它款式独特、质料精美、图案别致,不仅融合了儒、道、佛等中国传统文化经典,而且整体呈现一种对生命的无限回味与反思,犹如光辉永存的“北极星”,引领了之后中国服饰审美文化的发展方向。本文结合唐朝的社会背景、文化背景对唐朝服饰审美文化进行了研究。全文共分四章,第一章主要对唐朝服饰审美文化产生的背景进行了概述,包括两节。第一节主要介绍了唐朝服饰审美文化产生的社会背景,包括开明的君主专制、雄厚的物质基础、开放包容的气魄三小部分,从统治者政治、经济、对外政策等方面对唐朝服饰产生的社会背景进行了阐释。第二节主要从儒、道、佛等中国传统文化经典蕴含的美学思想对唐朝服饰审美文化产生的影响方面,介绍了唐朝服饰审美文化产生的文化背景。比如,儒家伦理美学思想对唐朝服饰审美文化“身份化”审美意识的影响;道家敬重“自然”的美学思想对唐朝服饰审美文化讲究生态和谐和追求穿衣舒适性原则审美意识的影响;佛家“四大皆空”观念对唐朝服饰坦然展现躯体之美的开放性审美意识的影响。第二章共分两节,第一节按当代学者比较认可的初唐、盛唐、中晚唐的划分标准,概述了唐朝服饰审美文化的三个主要流变阶段及三个流变阶段的特征:自然清丽、华贵丰美、绚丽怪诞。第二节主要从审美意境、审美意识、审美精神等方面对唐朝服饰整体呈现出来的审美文化特征进行了总结。为方便读者更直观地理解本部分所阐释的内容,该部分插入了相关的图片。第三章是本文的重点和主体,主要从不同的美学视角对唐朝服饰审美文化进行剖析。这些美学视角主要包括生态美学视角、实用美学视角和意境美学视角。第一节在阐释了生态美学这门学科形成的中外哲学基础的前提下,从唐朝服饰图案制作与选材所体现的唐朝人的生态审美思想,唐朝服饰色彩选择与搭配所传达的唐朝人生态审美思想,唐朝服饰对胡服与“女扮男装”的包容与接纳所彰显的人与人之问社会关系生态平衡以及作为个体的人自身的生态平衡等几个方面对唐朝服饰审美文化进行了论证。第二节从实用美学角度对唐朝服饰实用审美特点进行了介绍。第三节在意境美的理论介绍基础上从造型设计、色彩搭配、图纹装饰等层面展现了唐朝服饰审美文化的意境美。本章内容也插入了少许相关图片。第四章是唐朝服饰审美文化的影响与意义介绍部分。唐朝服饰审美文化的影响主要可总结为对少数民族服饰审美文化的影响(以吐蕃为例)、对国外服饰审美文化的影响(以日、韩为例)、对现代服饰审美文化的影响三部分。文章最后对研究唐朝服饰审美文化的现实意义做了总结,唐朝服饰审美文化的研究为现代服饰审美提供了可借鉴的规律性知识,对于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起着重要的作用,为我国应对全球化语境下外来文化的涌入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其他文献
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具有互动影响关系。高等教育可以提高人力资本的水平,推动劳动生产率和科技的进步,从而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以实证分析证实了区域经济对高等教育发展
为了提高挡渣成功率和挡渣效果,减少下渣量改善钢水质量,通过合理选型及加固挡渣锥、出钢前使用可塑性挡渣塞和合理的出钢口维护制度,使得挡渣成功率达到99%,钢包内渣层平均
科技期刊数字出版是我国出版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随着长时间的发展,其也拥有了多种盈利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我国出版机构的经济效益。基于此,本文首先从读者付费、作
通过使用我市推广的"四环节循环教学模式"(自学质疑—合作释疑—展示评价—巩固深化),学生学习状况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如何进行物理课堂"四环节循环"教学设计,使物理课堂
信用证支付方式自诞生以来,始终伴随着国际贸易的发展,使国际货物交易更加安全、方便、快捷,维护了国际经济秩序,保护了各国商人的合法权益。但是,信用证“软条款”的出现改
随着科技的进步,特别是近年来网络信息技术的跳跃式发展,催生出大量新生事物,如博客、微信、网络游戏、网上购物,这些新事物极大地提高了人们的生活品质,但也引发了一系列纠
<正>易水学派以金代张元素为始祖,因张元素家居易水(今河北省易县)故名。易水学派有突出的创新思想特点,其注重致病的内因,创立了脏腑辨证及其遣药制方的体系,强调因病、因时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日渐深入,"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进行有效教学,实现高效课堂"的教育理念在教育界掀起了一股研究的热潮。为了实现高效课堂的教学目的,文章结合教学实践经验,
本文从《思考中医》有关小青龙汤治疗燥邪致病的病案记载引发,与刘力红教授商榷有关小青龙汤、杏苏散治燥及燥邪致病的特点,并结合有关文献,阐发了《思考中医》记载小青龙汤
<正>中医学对"毒"的论述,最早见于《内经》,后世医家本于经旨,又有不少发挥和创新。使祖国医学对"毒"的涵义、分类及其致病特点、对"毒"的治则,有了较大的发展。兹就祖国医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