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无骨折脱位型颈髓损伤(Cervical spinal cord injury without fractureand dislocation,SCIWFAD)通常表现为外伤导致四肢不同程度的麻木无力,伴或不伴排便功能障碍,多由颈椎过伸伤引起,但在X线和CT均未见骨折和脱位表现。而MRI能显示脊髓损伤变性后出现的髓内高信号、脊髓受压的严重程度及椎前血肿或水肿表现出的椎前高信号,从而能推测出损伤机制及颈髓损伤的严重程度。本研究通过观察无骨折脱位型颈椎过伸伤患者的MRI表现,探讨椎前高信号、椎管矢状径与颈髓损伤严重程度的相关性,并对预后恢复进行评价。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9月至2013年12月在我院住院治疗的无骨折脱位型颈椎过伸伤患者病例资料100例,根据MRI T2序列正中矢状面有无椎前高信号(Prevertebral hyperintensity signal, PVH)分为PVH组和Non-PVH组,其中PVH组39例,包括男31例,女8例,年龄21-83岁,平均(58.10±14.78)岁;Non-PVH组61例,包括男49例,女12例,年龄32-77岁,平均年龄(55.05±10.36)岁。患者入院后均予脱水、消肿及营养神经等药物治疗,若手术指征明确则行手术治疗。两组患者中共79例获得随访,其中PVH组30例,Non-PVH组49例,随访时间为7-15月,平均随访时间为10.44±2.09月。通过MRI正中矢状面测量下颈椎(C3-7)各椎间盘层面椎管矢状径,观察是否存在髓内及椎前高信号影,并记录年龄、性别、受伤原因、椎前高信号范围及椎管狭窄节段数(椎管矢状径<8mm);采用美国脊髓损伤协会(American Spinal Injury Association,ASIA)神经功能分级及运动评分对患者入院后及随访时神经功能进行评价。应用SPS817.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1) PVH组的伤后ASIA评分为52.56±31.97分,Non-PVH组为67.70±20.83分,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3),但在年龄、性别及受伤原因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VH组患者的髓内高信号发生率明显高于Non-PVH组(P=0.006)。 (2)所有患者的伤后ASIA运动评分与损伤节段椎间盘层面椎管矢状径存在正相关(P=0.003),且ASIA分级越差的患者存在的椎管狭窄节段数越多。 (3) PVH组患者中37例(94.9%)椎前高信号是由C1和C2椎体前方开始向下方延续至C4、5、6椎体前方,且PVH组的损伤节段较Non-PVH组倾向于更高节段(P=0.008)。 (4)在获得随访的患者中,PVH组ASIA运动评分为79.5±29.1分,而Non-PVH组为92.2±7.05分,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25),但所有患者的椎管矢状径与随访ASIA运动评分无相关性(P=0.402)。 结论: 无骨折脱位型颈椎过伸伤患者的MRI椎前高信号、椎管矢状径均与伤后神经功能相关,且存在多节段椎管狭窄的患者更易遭受严重的颈髓损伤,但椎管矢状径大小与神经功能恢复无关。MRI存在椎前高信号的患者损伤节段倾向于更高节段,且神经功能恢复较无椎前高信号患者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