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农业是经济发展与社会稳定的基础,没有农业产业就不会有其它产业,由此决定了农业生产和农村建设在经济与社会发展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目前我国农业和农村发展仍然处在艰难的爬坡阶段,制约农业和农村发展的深层次矛盾尚未消除,促进农民持续稳定增收的长效机制尚未形成,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滞后的局面也还没有根本改变.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农业财政投入严重不足是问题的关键,而且仅有的投入由于结构不合理、经济效益低下等问题,也未能起到很好的作用.
从农业财政投入与农村经济增长关系问题、农业财政投入结构效益与目标问题、农业财政投入体制问题、农业财政投入模式问题和农业财政投入规模问题等五个方面梳理现有的文献,并作一个简单的评述.在界定我国农业财政投入的内涵、分析我国农业财政投入的内容和特点的基础上,简要地概述农业财政投入的理论基础:经济增长理论、公共物品理论、外部性理论和社会抉择理论.
农业财政投入问题,涉及到需要与可能两个方面的问题,势必存在一个合理化水平.在利用常规的统计方法分析我国农业财政投入总量和增量的有关指标的基础上,提出了农业财政投入力度概念,分析表明,我国按GDP份额计算的农业财政投入力度逐步加强,在国际比较中大致维持在中等水平.而按从业人员份额计算的农业财政投入力度和按消费品零售份额计算的农业财政投入指标没有实质性的改善.
农业财政投入的结构具有四个方面的特征:支农支出比重过半且非常稳定、农业基本建设支出比重稳定、农业科研投入比例严重不足且有下降趋势、农村救济费比重低水平稳定.通过构造基于农业产出、农民收入的模型,从计量的角度分析农业财政投入的结构.结果表明,农业产出和农业财政投入各部分之间存在长期或均衡的关系、农业财政投入以及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与农民人均纯收入之间存在长期或均衡的关系.
通过构造了误差修正模型(Error Correction Model,ECM),分析农业财政投入的绩效.结果表明农业财政投入对粮食生产的影响是短期的,对长期的粮食稳定和安全效果不大.农业财政投入尽管与农村非农劳动力之间、农业财政投入与农业增加值之间存在长期的均衡关系,但在短期内这些关系是不显著的.
通过构造一个特殊模型,验证我国农业财政投入中存在明显的误差纠正机制.国家农业财政投入决策既考虑到财政投入的可能性,又适时根据农民经营收入的变化进行调整.农业财政投入的变化绝大部分(98%以上)可以由国民经济的发展变化和农民人均纯收入的发展变化来解释. 尽管农业财政投入与农业增加值之间存在长期或均衡关系,但是这种关系在短期内是不显著的.分析结果表明,在2003年以前,农业经济增长是农业财政净投入的(格兰杰)原因,但到了2004年、2005年这种状况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国家农业财政净投入大幅度增加,2004年、2005年国家农业财政净投入格局开始脱离农业GDP的增长步伐,农业财政净投入的形势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农业经济增长不再是农业财政净投入的原因,农业财政投入来源于农业经济增长以外的因素,我国国民经济开始出现了工业反哺农业的局面。
通过选取1950~2005年这个时间段共计56年的数据,构造自回归求积移动平均时间序列模型ARIMA,相当准确地描述出1950-2005年农业财政投入的变化轨迹--AR(7),农业财政投入是根据过去多至7年农业财政投入的情况来确定.通过递推的办法,我们可以得到2006~2010年农业财政投入的预测值.
在上述梳理和分析我国农业财政投入现状及存在问题的基础上,借鉴国外特别是发达国家农业财政投入及韩国新村运动的成功经验,按照WTO<农业协议>和建立公共财政体制的要求,提出完善我国农业财政投入政策的措施:认清农业财政投入的公共物品属性、明晰农业财政投入目标、优化农业财政投入的原则、明确农业财政投入的重点领域、构建农业财政投入稳定增长的长效机制、加强制度建设创新农业财政投入模式.
本文可能的创新之处有四点:一是提出农业财政投入力度概念,测度我国农业财政投入的水平;二是构建误差修正模型(ECM),验证我国农业财政投入中存在明显的误差修正机制;三是通过Granger关系分析发现从2004年我国农业财政投入发生重大转折,工业反哺农业局面初现;四是利用自回归求积移动平均时间序列模型(ARIMA)较准确地刻画我国农业财政投入的变化轨迹,并据此预测近五年农业财政投入数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