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背景: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是一种侵害关节及其周围组织的自身免疫性疾病。RA为现代医学病名,现将其归属于“痹证”范畴。其主要病理表现为滑膜炎,表现于外的最主要症状就是“肿胀”和“疼痛”,现代医学提到RA,主观的认识本病都是以“疼痛”为第一主症,然而疼痛作为主要临床特征,这并不足以客观呈现RA的病变特点。但以关节“肿胀”对于本病,无论是传统医学、或是现代医学,在诊治RA时,肿胀在RA的临床症状、诊断标准、疾病活动度的评价及实验室研究等方面都有重要的研究意义和临床价值,关节肿胀比疼痛在实际临床中更具代表性,因此重点关注“肿胀”这一在RA中相对特征性的表现,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目的:1.理论研究:系统归纳整理古今文献对RA肿胀的认识,阐明RA肿胀在基础理论和临床实践中的价值。2.临床研究:观察导师经验方“伸灵Ⅲ号方”对活动期RA肿胀寒热错杂证患者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1.理论研究:基于传统医学和现代医学文献研究,总结RA关节肿胀在古医籍中的相关病名、肿痛与疼痛的关系以及RA肿胀的特点。2.临床研究:本研究收集符合纳入标准的病例共64例,采取随机对照试验设计,通过随机数字表,最终纳入试验组33例、对照组31例(脱落1例),对照组患者服用甲氨蝶呤片治疗,试验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加服导师经验方“伸灵Ⅲ号方”治疗。在治疗前、治疗第4周、第8周、第12周,记录患者肿胀积分、ACR20/50/70(关节压痛数、关节肿胀数、疼痛VAS评分、患者对疾病活动的总体评价、医生对疾病活动的总体评价、HAQ量表等)、中医证候积分、实验室指标(类风湿因子、抗环瓜氨酸肽抗体、血沉、C-反应蛋白)等的改善情况,以及两组患者发生的不良反应及例数情况,分别进行组内及组间治疗前、后的疗效和安全性评价。结果:1.理论研究:(1)RA关节肿胀在古籍中的相关病名有历节、痛风、鹤膝风、尪痹等。(2)肿胀与疼痛的关系:病因病机——气伤则痛,形伤则肿;临床特征——肿胀疼痛,合为肿痛;治则治法——导气止痛,祛邪消肿;结局预后——疼痛易消,肿胀难除。(3)基于“双毒学说”的理论基础,结合RA分期,早期、中期、晚期RA关节肿胀在病因病机、部位、皮温、疼痛特点等具有很多异同点。2.临床研究:(1)关节肿胀积分方面,试验组在第4周、第8周、第12周的总有效率分别为39.4%、66.7%、93.9%,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30.0%、43.4%、63.3%,治疗后试验组临床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无效率低于对照组,经卡方检验,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2)临床疗效方面,两组治疗第4周及第8周,达ACR20、ACR50、ACR70缓解的患者比例高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第12周后试验组达ACR20、ACR50缓解的患者比例高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达ACR70缓解的患者,试验组比例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中医症候方面,试验组在4周、第8周、第12周的总有效率分别为27.3%、45.5%、87.9%,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16.7%、35.5%、73.3%,治疗后试验组临床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无效率低于对照组。治疗后第4周及第8周,差异无统计学差异(P>0.05),第12周,经卡方检验,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实验室指标方面,试验组和对照组均能有效降低免疫学指标(RF、CCP-Ab)、炎性指标(ESR、CRP)的血清水平,但是对于免疫学指标的降低指标水平的程度相当,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于炎症指标的降低更加明显,差异具有统计性意义(P<0.05)。(5)安全评价方面,试验组发现不良反应5例,均为轻度腹泻;对照组不良反应9例,涉及腹泻、肝肾功能异常、月经不调等,实验结束时,除对照组2例患者有轻度肝功能异常,其余患者在实验过程中的安全性指标均未见明显异常。两组不良反应发生例数,经卡方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较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结论:1.理论研究:基于“双毒学说”对于本病的认识,关节肿胀是RA患者更具代表性的病变特征。2.临床研究:(1)基于导师应森林教授论治RA的“双毒学说”理论,以中医基础理论,结合现代药理研究,通过“双解消肿法”创立的经验方“伸灵Ⅲ号方”治疗活动期RA肿胀患者,“清邪毒、排伏毒、消肿胀”临床效果显著。(2)“双解消肿法”对于降低关节肿胀疗效更加显著,改善ACR70、中医症候的远期疗效更加具有优势。(3)“双解消肿法”能够更好地降低炎症指标ESR、CRP。(4)安全性方面,“双解消肿法”安全性较高,能一定程度降低甲氨蝶呤的副作用,但临床应用时仍需注意其胃肠道等不良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