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8年,可谓是“山寨”横行的一年,从“山寨手机”到“山寨电视剧”,再到“山寨春晚”、“山寨奥运圣火传递”,“山寨文化”在这片华夏大地上着实火了一把。其实“山寨文化”并不是2008年才刚刚出现的,早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我国各地就已经悄然涌现出许多“山寨商品”。改革开放初期,我国大多数的科技产品以及民营产业都或多或少的带有“山寨文化”的特点。2008年,当非正规企业所生产的手机产品被人们冠以“山寨”之名后,“山寨文化”便以一种难以抵挡的气势席卷了全国,引发了一连串的“山寨”现象,并逐渐从一种经济现象转变成了一种文化现象。“山寨文化”从经济领域蔓延到各个领域后,各领域联合发力对“山寨文化”的盛行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当“山寨文化”在经济领域得到民众的普遍认可之后,凭借当下的后现代语境以及政治民主生活相对开放的大环境,很快的在社会的各个领域掀起了一股“山寨”风,一种经济现象转而成为了一种引起整个社会关注的文化现象,“山寨文化”就打着“非主流、多元化”的大旗在追求多元化的大众文化土壤中生根发芽了。尽管很多人对“山寨文化”不认可,但笔者认为“山寨文化”有着其诞生和发展的合理性。本文将“山寨文化”界定为经济领域、媒介领域和民间领域三个领域,可以更全面的概括“山寨文化”,并分别针对各领域的“山寨文化”进行分析,主要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阐明了本文选题的意义,本课题研究的现状,本文的重点难点及创新点,文中所用到的研究方法及研究思路。第二部分,先由“山寨文化”的定义出发,归纳出“山寨文化”所涵盖的范围,主要划分为经济领域、媒介领域和民间领域,接着列举出各领域中“山寨文化”的代表,对“山寨文化”进行一个宏观上的概括,捋顺出“山寨”现象从经济到文化的一个过程。第三部分从传播学的角度针对“山寨文化”中的传播要素——传者、传播渠道和受众进行全方位的剖析,阐明传播者和受众的构成及传播和接受动机,传播渠道对“山寨文化”传播的影响。第四部分从后现代以及后现代传播思想的角度对“山寨文化”进行分析。先介绍“山寨文化”诞生的后现代背景,再论述“山寨文化”中蕴含的后现代性以及“山寨文化”的传播者和受众所具有的后现代性。第五部分是对“山寨文化”的概括性陈述,在论述当今社会对于“山寨文化”的现实评价的同时,提出笔者对“山寨文化”的展望。本文旨在让更多的人得以重新认识“山寨文化”,理解其产生和发展的合理性,同时也希望能够为日后“山寨文化”的研究提供一些可行性的理论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