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应用32P玻璃微球行肝动脉灌注栓塞结合肝动脉灌注化疗治疗原发性肝癌,观察治疗后临床症状的变化和外周血端粒酶hTRT(human telomerase reverse transcriptase)活性的变化。方法选择2005年10月至2007年4月,60例确诊的中晚期原发性肝癌患分为两组。其中30例(A组)作为研究组。其中男25例,女5例,年龄41~74岁,平均54.5±13.5岁;单发20例,多发10例。巨块型13例,结节型11例,弥漫型6例。20例伴有肝内转移,4例伴有门静脉癌栓。有乙型肝炎病史18例,均有不同程度肝硬化。30例均有不同程度临床症状,AFP升高者21例(AFP小于200μg/L者12例,AFP在200~400μg/L者6例,AFP大于400μg/L者12例)。所有患者均有一定的适应证和禁忌证。均行肝动脉32P-玻璃微球混合栓塞剂的灌注栓塞治疗结合肝动脉灌注化疗。另30例(B组)为同期肝动脉化疗栓赛治疗患者,作为对照组。两组患者在年龄均数、肿瘤直径等均具有较好的可比性。(P>0.05)两组分别于术前和术后1个月行相关影像学检查、血常规、肝功能、甲胎蛋白检查和外周血hTRT活性检测,并与正常值给定范围相比,得出阳性率,术后与术前分别对比,观察临床疗效。结果研究组肝癌患者行32P玻璃微球行肝动脉灌注栓塞治疗结合肝动脉灌注化疗后,临床症状不同程度缓解,缓解率50%(无完全缓解患者;部分缓解7例;轻微缓解8例;稳定9例;进展6例)。明显高于B组30%(无完全缓解患者;部分缓解4例;轻微缓解5例;稳定12例;进展9例)。治疗后A组中15例患者肿瘤大小不同程度缩小占50%。肿块缩小50%以上有7例(占23.33%);肿块缩小25%~50%有8例(占26.67%);无变化9例占(占30%);增大6例(占20%)。B组中9例患者肿瘤大小不同程度缩小(占30%)。肿块缩小50%以上有4例(占13.33%);肿块缩小25%~50%有5例(占16.67%);无变化12例占(占40%);增大9例(占30%)。两组治疗前后外周血白细胞(WBC)、血小板(PLT)和血红蛋白(Hb)值以及肝功能的变化均无显著性差异。两组治疗后AFP阳性率有所下降,AFP浓度也明显下降。A组较B组下降显著。本研究中两组肝癌病人端粒酶活性的阳性率均高于正常值,治疗后端粒酶活性明降低,阳性率下降,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显著。A组较B组下降显著。结论肝动脉灌注放射性核素微球的内照射栓塞技术是一种安全、有效、可行的方法,尤其对于原发性肝癌,表现出很好的治疗效果;原发性肝癌经玻璃微球行肝动脉灌注栓塞治疗,外周血端粒酶活性显著降低。其阳性值对疗效判断有一定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