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研究通过三个实验来探索对他人情绪的采择即共情在观点采择中的作用。实验一操作了给被试呈现的照片中主角的不同情绪表现,来检验他人的情绪作为潜在的社交线索出现时,个体对他人自动地共情是否对个体采择他人观点产生影响。但是在实验一中没有要求被试关注他人的情绪线索,也没有要求被试对主角的情绪共情,因此并不能直接检验实验假设,只能间接推测是由于社交线索的存在导致个体产生社交的需要,进而影响了个体的观点采择。因此,在实验二中,通过指导被试关注照片中主角的情绪,促使被试对他人情绪进行主动共情,直接检验了对他人情绪的共情是否会对观点采择造成影响。但是实验一和实验二都不能回答社交的需要如何影响个体的观点采择行为。当前研究假设认为社交的需要促使个体对当前情境做出解释,进而影响了个体的观点采择行为。因此,实验三中通过操作个体与他人情绪的关系,即个体对他人情绪的卷入水平控制了个体对他人情绪的解释,来检验是否是由于个体对他人情绪的解释影响了个体对他人的共情,进而影响了个体采择他人观点的行为。结果发现:(1)在社交情境中,无论个体是自动还是主动关注他人的情绪,他人情绪线索的存在都会对个体采择他人观点造成影响,表现为被试与他人积极情绪共情时,王城观点采择任务的反应时比被试与他人消极情绪共情时更快;并且与自动共情相比,在需要个体主动与他人共情的情况下,观点采择任务上的这种共情差异量更大。这表明情境中他人情绪的存在提示着共情等社交需求的存在,使被试产生共情反应,进而影响了个体的观点采择行为。(2)随着卷入水平的提高,共情差异量增大,即与他人积极情绪共情,被试观点采择反应时随卷入水平提高加快,与他人消极情绪共情,被试观点采择反应时随卷入水平提高减慢。这表明情境中共情需要的存在促使被试对当前情境做出基于自身卷入水平的解释,这种解释影响了被试的共情反应,进而影响了个体的观点采择行为,最终导致观点采择任务中共情差异量的出现。(3)个体对不同情绪的共情会对个体的观点采择行为造成不同的影响,在高兴共情条件下观点采择的反应时快于悲伤共情条件。这一实验结果与体验认知理论的预测一致。而且相较于直证关系理论、命题网络模型和模拟理论,体验认知理论也可以对实验的其他结果做出更合理的解释。因此,本研究支持体验认知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