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目的:为探讨组织间插植放疗在复发性宫颈癌治疗中的应用价值,对比分析组织间插植放疗和常规后装放疗对复发性宫颈癌的疗效、毒副反应及影响预后的因素,为复发性宫颈癌治疗方案的制定提供依据。方法:选取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2015年9月至2020年4月72例复发性宫颈癌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依据不同的近距离放疗方式分为常规后装组及组织间插植组,各组病例均为36例。纳入标准:1)复发后治疗方式均有近距离放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为探讨组织间插植放疗在复发性宫颈癌治疗中的应用价值,对比分析组织间插植放疗和常规后装放疗对复发性宫颈癌的疗效、毒副反应及影响预后的因素,为复发性宫颈癌治疗方案的制定提供依据。方法:选取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2015年9月至2020年4月72例复发性宫颈癌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依据不同的近距离放疗方式分为常规后装组及组织间插植组,各组病例均为36例。纳入标准:1)复发后治疗方式均有近距离放疗;2)有病理结果确诊复发或通过病史、肿瘤标志物鳞状细胞癌抗原(SCCA)持续升高结合磁共振成像(MRI)、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T)及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PET/CT)提示复发;3)无放疗禁忌症及严重内科疾病,无远处转移;4)所有分期依据2018FIGO分期;5)KPS≥70分。治疗结束后定期门诊复查或电话随访,评估疗效、相关毒副反应及影响预后的因素。结果:1.近期疗效比较:组织间插植组临床有效率为91.6%,常规后装组临床有效率为72.2%,两组近期疗效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LC、OS、PFS比较:组织间插植组1年LC、2年LC分别为94%、90.6%;常规后装组1年LC、2年LC分别为74.5%、67.8%,两组局控率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组织间插植组中位OS为18个月,6例患者死亡,30例存活,8例发生远处转移,3例发生盆腔再次复发。1年OS、2年OS分别为88.5%、76.4%;常规后装组中位OS为44个月,18例死亡,18例存活,5例发生远处转移,11例发生盆腔再次复发。1年OS、2年OS分别为77.8%、66%,两组OS比较,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组织间插植组中位PFS为25个月,1年PFS、2年PFS分别为74.4%、55.1%;常规后装组中位PFS为30个月,1年PFS、2年PFS分别为66.7%、57.9%,两组PFS比较,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不同复发部位的疗效比较:组织间插植组中央型复发临床有效率为77.8%,常规后装组中央型复发临床有效率为69.4%,两组疗效比较,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组织间插植组外周型复发临床有效率为13.9%,常规后装组外周型复发临床有效率为2.7%,两组疗效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早期毒副反应:组织间插植组膀胱2级及以上毒副反应发生率为13.8%,常规后装组发生率为22.2%,两组毒副反应比较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组织间插植组直肠2级及以上毒副反应发生率为25%,常规后装组发生率为30.5%,两组毒副反应比较,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组织间插植组骨髓2级及以上毒副反应发生率为63.8%,常规后装组发生率为75%,两组毒副反应比较,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5.晚期毒副反应:组织间插植组膀胱2级及以上毒副反应发生率为16.7%,常规后装组发生率为38.8%,两组毒副反应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组织间插植组直肠2级及以上毒副反应发生率为11.1%,常规后装组发生率为33.3%,两组毒副反应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6.预后因素:Log-rank单因素分析临床分期、肿瘤最大直径、血红蛋白值、SCCA值、复发间隔时间、是否同步化疗、复发部位和近距离放疗方式与预后的关系,结果显示:复发部位、肿瘤最大直径及血红蛋白值与OS相关;复发部位、肿瘤最大直径与PFS相关;近距离放疗方式、复发部位、肿瘤最大直径与LC相关。COX回归模型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仅肿瘤最大直径为OS、PFS的独立预后因素,复发部位及近距离放疗方式为LC的独立预后因素。结论:1.复发性宫颈癌患者采用组织间插植放疗,近期疗效好,局控率高。但比较两组1年和2年OS、PF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分析其原因可能与组织间插植放疗组随访时间较短及本研究总病例数较少有关。2.复发性宫颈癌特别是外周型患者,应采用以组织间插植放疗为主的综合治疗,以期提高疗效,改善预后。3.与常规后装放疗相比,组织间插植放疗通过降低危及器官受照剂量,降低了晚期膀胱和直肠毒副反应的发生率,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比较两组膀胱、直肠及骨髓早期毒副反应相近,可能与复发性宫颈癌同步化疗患者较多、肿瘤较大及部分病人有放疗史等因素有关。4.复发性宫颈癌的治疗以综合治疗为主,制定方案前重视肿瘤最大直径、复发部位、近距离放疗方式,提升患者血红蛋白值,改善患者预后。
其他文献
目的:探究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S100β蛋白水平与脑梗死严重程度及TOAST病因分型的相关性。方法:研究对象为2019年9月至2021年2月于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总计129例。所有患者均符合急性缺血性脑卒中2018版《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的诊断标准,且在发病48小时内住院,并经影像学检查证实存在急性梗死灶。其中男性患者91例,女性患者38例,最大年龄
目的:肝衰竭(liver failure,LF)是临床常见的严重肝病症候群,病死率极高,预后极差。本文通过对肝衰竭合并感染、凝血功能障碍病例的分析,探讨肝衰竭的定义、发病机制、分类分期、诊断、治疗以及肝衰竭与感染、凝血功能障碍的关系从而加深对肝衰竭的了解,提高对肝衰竭的诊疗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一例肝衰竭合并反复腹腔感染、凝血功能障碍的临床资料,结合国内外文献报道,对肝衰竭的定义、发病机制、分类分
目的:分析经口内镜下套扎式贲门缩型术治疗胃食管反流病(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GERD)伴食管裂孔疝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019年7月至2020年9月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消化内科收治的符合要求的28例行经口内镜下套扎式贲门缩型术的GERD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比较患者手术前1天与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胃食管反流病问卷量表(Gastroesophage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后磁共振脑白质结构改变与认知功能的相关性。方法:本研究招募对照组17例,首次急性脑梗死患者40例,分为以下5组:C组,对照组;P0组,脑梗死基线病例组;P1组,脑梗死复查病例组;PN1组,复查认知正常病例组;PA1组,复查认知异常病例组。对照组、病例组脑梗死发作基线时及脑梗死发病后一年均进行认知功能评估和磁共振检查,扫描序列包括常规序列(包括轴位T1WI、T2WI、T2FLAI
目的:分析严重胸外伤(Severe chest trauma,SCT)合并多发伤患者的流行病学特征及死亡危险因素,为成功救治SCT合并多发伤患者提供进一步参考。方法:回顾性收集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急诊重症监护室(Emergency Intensive Care Unit,EICU)2019年1月至2020年4月SCT合并多发伤患者的病历资料,对患者的基本信息、受伤-入院情况、院内救治情况及预后等方
目的:通过meta分析,评价右美托咪定(Dexmedetomidine,DEX)对脓毒症患者的病死率、器官功能及炎症反应的影响。方法:通过检索英文数据库PubMed、Embase、The Cochrane Library以及Web of science,收集建库以来至2020年12月所有应用DEX镇静治疗的脓毒症患者的前瞻性对照实验。实验组采用DEX镇静治疗,对照组采用除DEX外镇静药物包括咪达唑
目的:与创伤性颅脑损伤(traumatic brain injury,TBI)相关的神经损伤可分为原发性损伤和继发性损伤。原发性脑损伤发生时间极短,无干预时间窗口,而主要为急性细胞死亡,具有不可逆转性,而继发性脑损伤包括一系列迟发的细胞和神经组织损伤性级联改变,可持续数天甚至数年,成为临床治疗的干预重点。近年来,越来越多的颅脑损伤动物实验模型表明自噬流在TBI的病理生理演变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本研究
目的:1.探究血清血管内皮细胞钙黏蛋白(Vascular endothelial cell cadherin,VE-cadherin)与急性脑梗死(acute cerebral infarction,ACI)及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s,TIA)的关系及血清VE-cadherin与相关血液指标是否存在相关性。2.急性脑梗死血清VE-cadherin水平与
目的:总结急诊科创伤患者的临床特点并分析死亡相关的危险因素。为预防和治疗创伤性疾病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选择2017年1月1日至2019年12月31日在我院经急诊途径入院的创伤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其基本信息、诊疗经过及转归等临床资料进行流行病学特点分析。应用SPSS 23对数据进行分析。基于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构建列线图模型。结果:本研究共包括679例患者,其中男性488例,
目的:探讨胸部肿瘤调强放射治疗患者,发生放射性肺损伤的相关因素。方法:分析2016年1月到2018年3月,在石家庄平安医院放疗科接受胸部肿瘤调强放射治疗的104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性别、年龄、肺病史、基础病史、吸烟史、照射剂量、是否应用中药以及DVH导出的放射治疗计划参数双肺V5、V10、V20、V30、双肺平均剂量、PTV体积、双肺体积与放射性肺损伤发生的关系。按照美国肿瘤放射治疗协作组织急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