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研究的“乜贴”是回族穆斯林社会中十分普遍存在的一种特殊的经济文化现象。在穆斯林文化中,“乜贴”是一种施散行为,包含两层含义,一方面施散给同族的穷人,助其渡过难关,另一方面在回族重大节日的时候通过阿訇转交给真主,寻求两世吉庆的夙愿。随着社会的变迁,“乜贴”的施散方式也由物品向钱财转化,充斥在回族社会的方方面面,起着重要的凝聚作用。但是,由于缺乏人类学的视阈,“乜贴”极易被人们忽视,或者是当作单纯的经济活动,甚至被人们质疑是一种财富的浪费。但是,“乜贴”作为一种特殊的回族文化符号,秉承伊斯兰教“善德”的文化思想,起到了连结今世以及后世生活的桥梁作用,在人与真主之间建立起特殊的互动与关联,成为伊斯兰文化中不可或缺的精神文化品质。另外,看似单向的赠予行为其实背后有着复杂的运作机制,使得乜贴循环流动,多向传播。本文主要以泰安清真寺社区为田野点,结合社区的历史与现在,从经济人类学的角度,运用“互惠”理论和宗教系统相关研究,探讨伊斯兰教特殊经济文化现象“乜贴”是怎样以一种经济行为镶嵌于回族的宗教、文化、生活方方面面的,寻找乜贴在回族的生产性经济之外的“浪费”的意义,并将“乜贴”回归到回族文化之本位,揭示“乜贴”流动的运作实践以及背后的运作逻辑。在第一章,主要对互惠交换理论进行详细的综述,首先讨论了经济理性和嵌入性问题,并梳理了原始文化和乡民社会中的礼物交换,为文章的书写奠定了理论基础。然后比较杨美惠的“礼仪经济”和斯科特“道义经济”概念的启发及其解释限度,探索“浪费”的实质,从而探讨作为民间信仰的分散性宗教和制度性宗教的区别,引入自己的问题意识,即在伊斯兰教体系下,回族社会的经济现象——“乜贴”并不属于分散性宗教和制度性宗教中的一种,而是两种制度的结合,是在系统而又明确的伊斯兰教制度下实行的一种嵌入社区居民政治、生活、文化、经济方方面面的世俗性行为。因此,看似“浪费”的“乜贴”,在社区中的交换和流动有着自身独特的运作方式;第二章对田野调查点泰安清真寺社区的社区空间进行了描述,包括宗教中心清真寺概况、社区人口、生计模式等。第三、四章主要探讨社区中的特殊经济现象——“乜贴”的类型、来源、积累途径以及在社区生活的嵌合方式、乜贴的流动方向等。第五章从宗教系统和经济人类学角度讨论了乜贴的运作机制,考察回族的乜贴行为的运作逻辑及其宗教含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