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5.12汶川地震发生于川西高原东部中、高山地区,由于此处地质环境极为脆弱,造成地壳断裂、地面山体破碎。地震诱发了大规模的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分布广泛、类型复杂、破坏性巨大。震后,研究区泥石流具有暴发频率高、规模大,潜在危害严重等特点,成为灾后重建的重要障碍。在这种背景下,震后潜在泥石流的解译,对灾后重建意义重大。地震发生后,为抗震救灾,各遥感卫星公司迅速组织获取灾区遥感数据的工作,提供第一手遥感影像。多家科研院所与高校也在第一时间为灾区震灾进行了遥感调查解译与应急评估。纵观这些地质灾害的提取方法,虽然进步很大,精度也越来越高,而对于潜在突发性泥石流的信息提取并不太适合,关于潜在泥石流信息提取的文章也很少见有文献报到。
本文是以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保护国家重点实验室“科技减灾,重建家园”专项科研基金项目“汶川地震区地震诱发斜坡地质灾害遥感图像解译与评价”和重点实验室自主研究基金资助项目“汶川地震区潜在泥石流隐患判识标准及预测评价方法研究”为依托,选择地震中受灾较为严重的映秀至老虎嘴作为研究区域,以高空间分辨率航空影像为数据源,利用“3S”技术在建立的虚拟三维场景上,结合已建立的解译标志及研究区地质地貌环境条件,采用人机交互的方式对研究区的地质灾害(包括崩塌、滑坡、活动泥石流沟)进行解译和信息提取,并在对活动泥石流进行评价分析的基础上,判译出研究区的潜在泥石流。
论文所取得的主要研究成果与认识如下:
(1)由震后航片及由其提取的DEM制作研究区遥感图像地质解译三维可视化影像动态分析图:利用三维可视化技术与遥感技术相结合建立研究区三维可视化影像动态分析图,不仅可以直观形象地表现地质灾害的特征,而且还能对地质灾害进行多视角、多尺度的动态观测,为地质灾害二维图像解译和野外调查提供指导及后期的预防与整治提供参考;
(2)滑坡、崩塌及活动泥石流的解译:根据已建立的解译标志和已有地质、地理等相关资料,结合地质灾害的发育背景和灾害体信息的判别与分析,利用遥感图像和三维遥感模型并结合野外考察,对滑坡、崩塌及泥石流进行人机交互式信息提取与解译,确定地质灾害点的类型、位置、边界。
(3)泥石流影响因子分析及危险度区划:将活动性泥石流沟作为样本,参照前人的研究成果和泥石流的分布状况,选取6个相对稳定的因子,即高程、坡度、断裂、土地利用类型,崩塌滑坡的密度及年日最大降雨量来对研究区泥石流沟发育特征进行了分析,得出研究区泥石流危险度区划图,将其分为三级,即泥石流高危区、泥石流中危区、泥石流低危区。
(4)潜在泥石流的解译:在地质、地形、气象水文等地质灾害发育的环境因素基础上,根据各活动泥石流沟的危险度值,以活动泥石流沟危险性的平均值做为分析待判定的沟谷的危险度的标准,以三维可视化技术为辅助,以人机交互式对潜在泥石流进行判译,确定其是否具有发生泥石流的可能性。
本文在震后遥感图像解译和现场调查资料基础上,利用“3S”技术对研究区以潜在泥石流危害为主的地质灾害进行遥感图像解译和信息提取,为灾后的恢复重建规划和震后潜在泥石流的防灾减灾提供参考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