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产出水平与物价水平的变动是各国宏观经济政策所关注的两个重要领域。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的通货膨胀压力时有出现,所以研究我国通货膨胀的形成机制,探索预期、惯性及产出缺口等因素对通货膨胀的影响,为政府提前正确制定相应的财政货币政策来保持经济平稳增长的同时降低通货膨胀风险及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具有重要意义。在不同的通货膨胀水平下,各因素对通货膨胀的形成具有不同的影响,但传统研究大多采用基于线性模型设定的估计方法,这样只能得到条件均值水平下的参数估计结果,难以捕捉不同的通货膨胀水平下不同的通胀形成机制。本文以新凯恩斯混合菲利普斯曲线作为理论基础,同时引入适应性预期(后顾)和理性预期(前瞻)这两种不同形式的通胀预期,使用1983到2012年的季度经济数据,基于工具变量分位数回归方法,更完整地去把握整个条件分布不同分位点下的参数估计水平,考察不同通胀率水平下通胀预期、惯性和产出缺口等因素对我国通货膨胀的形成机制的非对称性影响。实证结果表明,我国的菲利普斯曲线显著具有非对称的结构性变化特征,通货膨胀的动态特征存在明显的高低区制区分:当经济处于低通胀机制时,通货膨胀表现出明显的惯性特征,并且产出缺口,特别是负向缺口,和通货膨胀的正向替代关系显著存在,此时的菲利普斯曲线是成立的;在温和水平的通货膨胀机制下,产出缺口的对通货膨胀的作用并不明显,但仍然存在一定的通胀惯性;在高的通胀机制下,通胀预期得以自我实现,但此时经济进入滞胀阶段,菲利普斯曲线的传统政策意义失效。此外,本文在对基准模型进行了估计以及相关的检验后,也对比了线性回归和分位数回归下不同模型对数据的拟合情况。结果发现传统的线性回归方法只能捕捉到平均水平下通货膨胀形成的动态过程,当通胀率水平出现极端波动的时候对通胀形成的解释能力很低,而分位数回归得到的结果可以为通胀路径特征的刻画提供更多的信息。同时,对扩展模型(包括区分正负产出缺口以及开放经济下的模型)的估计结果显示:有效需求明显不足并且通胀水平不高或至少是温和状态的时候,菲利普斯曲线所体现的产出与通胀之间的替代关系更为明显,而当产出缺口为正即经济发展处于上行区间,或者是经济处于产出缺口小于零但通胀水平较高的滞胀时期,此时可能该种同向的替代关系并不足够明显;考虑开放的经济环境引入实际有效汇率这个解释变量后发现,通胀率与实际有效汇率呈现为同方向的替代关系,特别是当经济位于高通胀机制时该利关系更为显著。除此之外,本文也对模型估计结果进行了稳健性(包括通胀率指标的选取以及工具变量的选取)的检验和分析,各系数随着高低通胀机制的变化趋势是基本相同的,说明使用工具变量分位数回归模型所得到的估计结果具有一定的稳健性。最后,基于全部的实证分析结果,本文认为:由于通胀惯性在较低的通胀水平下较大,政策的时滞效应明显,所以政府需要提前制定稳定经济的货币政策;由于通胀预期在较高的通胀水平下较为明显,此时政府应做好预期管理,增强央行和政府的公信力,增加公共信息披露,提高其透明度进而提高货币政策的有效性,从而缓解通胀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