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公立医院是政府或社会其他组织为了社会公益目的,利用国有资产或社会资本举办的,可以纳入财政预算管理的医院。从主体属性上讲,公立医院是非营利性的事业单位,既是卫生事业公益性的实践者,又是公益性服务的提供者,承担着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公平、有效的医疗卫生服务的社会职能。改革开放以来,伴随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医疗服务市场化倾向越来越突出。公立医院在改革浪潮推动下,面对政府投入的不足以及内部激励机制的要求,为求得生存并在医疗市场立足,“经营”的理念占据优势,提高经济效益成为首要目标,公益性医疗服务被边缘化,导致医疗市场无序竞争。“看病难”“看病贵”已成为人民群众难忍之痛,也深深地触动了医疗卫生管理部门。近年来的医疗体制改革,也把公立医院改革作为重点,改革政策也逐渐突出公立医院的公益性,但至今未能形成较为成熟的公立医院改革方案。既要强调公益性,又调动积极性;既不允许其以营利为目的,又要其提高有限财政投入的利用率,确实给公立医院管理者提出了难题。如何才能既顾及公立医院公益性,又保障公立医院的可持续发展,不仅是管理者和公立医院的课题,也是理论界讨论的热点。本文以现行医疗改革精神为指导,以公益性的基本内涵与外延的讨论为切入点,在明确公立医院公益性范畴的基础上,针对我国公立医院公益性缺失的现状,分析其表现和原因,最终提出完善公立医院运行机制的几项措施,旨在为医疗改革提供可资借鉴的理论依据。本文第一部分讨论了公立医院公益性的概念及其运行机制的设计原则,认为公立医院的公益性就是公立医院在政府有效的保障和规范机制下所具备的以改进国民健康为宗旨,以提供公平、可及、高效、适宜的医疗卫生服务为手段,不以营利为目的并致力于满足全人群的健康需要,提高社会效益的基本性质。公立医院的公益性体现在:提供基本卫生服务,承担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的医疗卫生服务,提供医疗与卫生慈善服务,承担医疗技术创新和新技术推广以及医学教学研究等方面。构建公立医院公益性运行机制需要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公立医院改革的文件精神为指导,增强公益性与激发积极性二者兼顾。本文第二部分考察了公立医院公益性运行现状,并对制约公益性的因素展开分析,认为我国公立医院不仅在在数量上占绝对优势,技术先进,而且盈利能力远远超过民营医疗机构,其所担负的医疗服务职责也居于重要地位,但是和它所处的地位相比,其公益性职能尚未发挥出来,公立医院应我国医疗服务存在的问题负主要责任。公立医院公益性淡化的表现:公立医院“以药养医”现象严重,医务人员收受患者“红包”和医药公司的“回扣”,重经济利益轻服务质量;“看病难,看病贵”是普遍现象,医患关系紧张,医疗纠纷不断,医院诚信缺失,诱导过度医疗,医院对突发事件的反应性差等。造成公立医院公益性缺失的原因乃运行机制存在问题,从外部机制而言,宏观政策导向偏重于鼓励医疗机构市场化运作,宏观管理体制上管办不分,政事不分,缺乏考核监督机制。政府财政投入不足,补偿机制不科学。公立医院的内部运行机制存在的问题更多,如经营目标错位,管理手段不科学,没有及时建立起有利于医院改革与发展的筹资机制,资金使用方式不合理,激励机制失当等。本文第三部分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完善公立医院公益性运行机制的构想,指出重构公立医院宏观管理体制,对公立医院实行分类管理,各类医院分别承担不同的公益医疗服务;公立医院要建立科学的组织治理机制,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创新公立医院的决策机制,以明确权责,提高运行效率;完善公立医院的政府投入及补偿机制,提高公共医疗投入的使用效率;规范公立医院的财务管理机制,堵塞资金漏洞,防止浪费;改革公立医院的分配机制,实行岗位绩效工资制和年薪制相结合的分配制度,激发管理者和员工的积极性;建立以患者为中心的长效管理机制,优化服务流程,规范用药、检查和医疗行为。遵循“以人为本”原则,一切为患者着想,以患者权利为本位。做好慈善医疗服务,惠及困难患者群体,为困难群体设立服务性减免项目,为困难家庭儿童大病救助项目,建立针对困难家庭老年人大病救助和康复项目,减轻他们的医疗负担;建立公立医院公益性考核监督机制,构建公立医院公益性评价体系,科学评价公立医院是否实现了公益性及实现的程度。同时要健全监督机制,完善政府和社会对公立医院的监督机制,将公立医院的活动置于全社会的监督之下,保证其最大限度地担负起公共医疗的社会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