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增长,股骨粗隆间骨折(IntertrochantericFracture,ITF)的发病率也逐渐上升,目前治疗上主要包括保守治疗、手术治疗。保守治疗易出现并发症,比如:髋内旋、髋内翻、肌肉萎缩、肢体短缩、畸形等不良现象,以及需相对较长时间卧床休养,易合并泌尿系统感染、褥疮、坠积性肺炎、下肢静脉血栓及关节僵硬挛缩等并发症。手术治疗越来越成为医治股骨粗隆间骨折的首选方法。随着内固定材料的改进、生物力学研究的深入以及手术技术的完善,可明显减少患者卧床时间,尽早下地活动,降低死亡率,最终达到延长术后生存时间和提高生活质量的目的。研究表明:动力髋螺钉(DHS)和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都是目前临床上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最常用的两种方法。股骨粗隆间骨折从大的方面分类有两种:稳定型和不稳定型。就生物力学而言,稳定型和不稳定型骨折所受到外力的大小、外力作用的机制显然是不同的。因此,固定稳定型骨折和不稳定型骨折所要的内固定治疗器械理应有所选择,不可能有适合治疗所有类型骨折的某种器械。本文就是基于这种思想,研究在治疗这两种骨折类型中,DHS和PFNA的优劣,以便减少骨折并发症的发生,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提高治疗成功率。
回顾性分析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骨科二区在2016年3月至2018年3第一部分PFNA与DHS治疗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临床疗效的对比研究
目的
比较PFNA、DHS治疗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疗效。
方法
月的84例65岁以上稳定型的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方式的不同分为:PFNA组和DHS组,其中48例采用PFNA治疗,36例采用DHS治疗(DHS使用了4孔和抗旋转空心螺钉)。统计、分析、比较两组手术方式的术后住院天数、手术时长、术中C型臂X线机的透视次数、手术切口大小、围手术期总出血量、术前及术后14天的疼痛情况(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价量表(VisualAnalogueScore,VAS)评分)、术中和术后相关并发症的发生情况以及术后3个月、6个月、1年的髋关节功能结局(采用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量表评估)。
回顾性分析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骨科二区在2016年3月至2018年3月的32例65岁以上不稳定型的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方式的不同分为:PFNA组和DHS组,其中22例采用PFNA治疗,10例采用DHS治疗。统计、分析、比较两组手术方式的术后住院天数住院天数、手术时长、术中C型臂X线机的透视次数、手术切口大小、围手术期总出血量、术前及术后结果
84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术中均无出现严重的并发症。两组在手术时长、术中透视次数、手术切口大小、围手术期总出血量等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在术后住院天数、术后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术后3个月、6个月、1年的平均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前、术后分别对比,疼痛的VAS评分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每组术前与术后分别对比,VAS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PFNA与DHS在治疗稳定型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方面均能取得满意的结果,PFNA组的手术时间短、手术切口小、围手术期总出血量更少,但在透视次数方面较DHS组多,两组的术后住院天数、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及术后髋关节功能恢复情况相似,两种手术方式在治疗稳定型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方面均值得推广。
第二部分PFNA与DHS治疗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疗效的对比研究
目的
比较PFNA、DHS治疗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疗效。
方法
14天的疼痛情况[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价量表(VisualAnalogueScore,VAS)评分]、术后相关并发症的发生情况以及术后3个月、6个月、1年的髋关节功能结局(采用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量表)。
结果
术中PFNA有4例出现螺旋刀位置不良,穿出股骨头,其中2例术中退出螺旋刀,扩大切口,直视下行骨折复位。另外2例术后照片证实螺旋刀穿出股骨头,患者髋部疼痛不能缓解而术后1周重新行扩大切口,直视下行骨折复位手术。两组在手术时长、手术切口大小、围手术期总出血量、术中及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术后3个月的平均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等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在术后住院天数、术中透视次数、术后6个月、1年的平均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每组术前与术后分别对比,VAS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前对比,疼痛的VAS评分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术后对比,疼痛的VAS评分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PFNA在手术时长、手术切口大小、围手术期总出血量、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以及术后疼痛恢复情况方面均优于DHS,与DHS相比,PFNA在治疗不稳定型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方面值得优先选择。但PFNA手术技术难度较大,术中内固定位置不良的发生率较高。
回顾性分析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骨科二区在2016年3月至2018年3第一部分PFNA与DHS治疗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临床疗效的对比研究
目的
比较PFNA、DHS治疗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疗效。
方法
月的84例65岁以上稳定型的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方式的不同分为:PFNA组和DHS组,其中48例采用PFNA治疗,36例采用DHS治疗(DHS使用了4孔和抗旋转空心螺钉)。统计、分析、比较两组手术方式的术后住院天数、手术时长、术中C型臂X线机的透视次数、手术切口大小、围手术期总出血量、术前及术后14天的疼痛情况(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价量表(VisualAnalogueScore,VAS)评分)、术中和术后相关并发症的发生情况以及术后3个月、6个月、1年的髋关节功能结局(采用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量表评估)。
回顾性分析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骨科二区在2016年3月至2018年3月的32例65岁以上不稳定型的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方式的不同分为:PFNA组和DHS组,其中22例采用PFNA治疗,10例采用DHS治疗。统计、分析、比较两组手术方式的术后住院天数住院天数、手术时长、术中C型臂X线机的透视次数、手术切口大小、围手术期总出血量、术前及术后结果
84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术中均无出现严重的并发症。两组在手术时长、术中透视次数、手术切口大小、围手术期总出血量等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在术后住院天数、术后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术后3个月、6个月、1年的平均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前、术后分别对比,疼痛的VAS评分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每组术前与术后分别对比,VAS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PFNA与DHS在治疗稳定型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方面均能取得满意的结果,PFNA组的手术时间短、手术切口小、围手术期总出血量更少,但在透视次数方面较DHS组多,两组的术后住院天数、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及术后髋关节功能恢复情况相似,两种手术方式在治疗稳定型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方面均值得推广。
第二部分PFNA与DHS治疗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疗效的对比研究
目的
比较PFNA、DHS治疗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疗效。
方法
14天的疼痛情况[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价量表(VisualAnalogueScore,VAS)评分]、术后相关并发症的发生情况以及术后3个月、6个月、1年的髋关节功能结局(采用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量表)。
结果
术中PFNA有4例出现螺旋刀位置不良,穿出股骨头,其中2例术中退出螺旋刀,扩大切口,直视下行骨折复位。另外2例术后照片证实螺旋刀穿出股骨头,患者髋部疼痛不能缓解而术后1周重新行扩大切口,直视下行骨折复位手术。两组在手术时长、手术切口大小、围手术期总出血量、术中及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术后3个月的平均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等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在术后住院天数、术中透视次数、术后6个月、1年的平均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每组术前与术后分别对比,VAS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前对比,疼痛的VAS评分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术后对比,疼痛的VAS评分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PFNA在手术时长、手术切口大小、围手术期总出血量、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以及术后疼痛恢复情况方面均优于DHS,与DHS相比,PFNA在治疗不稳定型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方面值得优先选择。但PFNA手术技术难度较大,术中内固定位置不良的发生率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