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先秦儒家重"时"用"时",其思想中无不隐含着"时"的哲学,然而相对其他核心理念来说,"时"观念一直处于"背景"角色。本文试图在天人合一视域下审视以孔子为代表的先秦儒家的"时"观念,探索其来源与意蕴,分析其对于其后先秦儒家的影响,思考其现代价值与意义。文章分五部分,第一部分绪论:介绍文章的研究背景与选题意义,主体是相关的文献综述;第二部分从"时"字着手,围绕《尚书》《诗经》《易经》考察"时,,观念的源出指向;第三部分是从《论语》文本入手,分析孔子的"时"观念及其意涵;第四部分分析孔子"时"观念对后来的先秦儒家的影响;第五部分浅谈先秦儒家"时"观念的现代价值与意义。"时"字早在甲骨文时期就出现了,造字本义是太阳运行的节奏,基础意涵是"四时",有显然的主观体验性。后来的字书中,"时"进一步生出了"是"、"则"等抽象意蕴以及用时意义上的时机意味。早期先民在与"天"无间的生活中,通过仰观太阳运行、俯察万物生息就已获得了"时"的最初观念——"四时"。最初对"时"的理解是即自然即生活的。先民对"天"有一种仰视性敬畏感,"四时"所"示"即"是","四时"即天道之直接显现,而在生活体验中"时"又有了影响行为结果的时机、时宜之意。殷周之际思想观念发生剧变,周人提出以"德"为标准的"天"取代殷商的帝命信仰,人文理性开始觉醒,人的命运受主体的德行影响。反映到"时"上,"时"从天时自然呈现转变为富于人的主动创造精神的"易时","时"观念从源头上有了德性内涵。孔子将"时"具体下落到了天道关照下的道德生命之中,当下为仁用"时",在持续的道德实践过程中终成与"时"为一体的"时圣"。作为研究孔子"时"观念的第一手资料,《论语》呈现了"仁——礼"框架之下道德生命的展开,在主体当下践仁履礼的道德生命实践中呈现出"时"之丰富意蕴。深入文本分析后,可以看出"时"大致有"四时"、"时中"、"时机"、"时命"四种交织的意涵。孔子之后,思孟和荀子两派的"时"观念基本仍在这四种涵义中,但是对于天人关系的理解以及生命价值的成就方式上出现了不同的倾向。思孟一派从内在的性命去上体天道、天时,将道德生命之"时"展开的源头定在了天道所赋的向在性命;荀子从外在的礼治去下尽人分、合天人,将"时"化为后天的礼义教化积习过程。先秦儒家对"时"的理解离不开宇宙生命与人的生活。在天人合一的视域里,"时"表现出强大的融贯性,将天人、常变、断续等存在着张力的因素都包容在内。道德生命之"时"的展开不离自然宇宙,不离生活时境,更源自于天道之流行。"时"观念意涵丰富,提供了关于时间理解的一种新可能;其背后的天人思维为现代社会环境问题以及人的认同问题提供了有益的思考方向。天道关照下道德生命的展开过程,用"时"践仁履礼,把握"时中"之义,成就超越命遇的"时圣"。先秦儒家"时"作为道德生命之展开,关注于仁义中道,有十分重要的人文价值与实践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