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从以下两部分进行了阐述: 第一部分 免疫抑制剂在足细胞线粒体自噬PINK1/Parkin信号通路中的作用研究 目的:体外构建雷帕霉素模型,探讨免疫抑制剂雷帕霉素(Rapamycin,RAP)在小鼠肾小球足细胞线粒体自噬PINK1/Parkin信号通路中的作用以及电压依赖性阴离子通道1(Voltage dependent anion channel1,VDAC1)在此信号通路中的作用。 方法:体外构建雷帕霉素模型:分别用含有50nmol/L、100nmol/L、150nmol/L三个不同浓度的雷帕霉素的RPMI1640培养液处理足细胞,随后在12h、24h、48h使用倒置显微镜观察足细胞的形态变化情况,选出合适的雷帕霉素浓度构建雷帕霉素模型。将实验分为两组:对照组和雷帕霉素组,对照组:RPMI1640培养液加入0.02%的DMSO进行处理;雷帕霉素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入合适浓度的雷帕霉素进行干预。在12h、24h以及48h后,采用倒置光学显微镜观察各组足细胞的形态,进行拍照记录;采用流式细胞技术检测各组足细胞在各个时间点的凋亡情况以及线粒体膜电位去极化的情况;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各时间点PINK1、Parkin、VDAC1以及自噬相关基因LC3mRNA的表达情况;Western Blot检测各时间点PINK1、Parkin、VDAC1和LC3蛋白的表达情况;透射电镜观察对照组及予以雷帕霉素处理后,各组各时间点线粒体以及自噬体的情况。 结果:①倒置显微镜下观察到对照组在12h足细胞胞体大,足突数量多,且细胞之间连接紧密,随着时间延长,足细胞形态、足突数量及细胞紧密度无明显变化。50nmol/L浓度下的雷帕霉素处理足细胞后,12h足细胞形态与对照组无明显异常,足细胞密度较大,细胞胞体较大,各细胞之间连接紧密,足突数量较多,且随着时间延长(24h、48h),其足细胞变化不明显。在100nmol/L的雷帕霉素浓度下,12h、24h足细胞形态较对照组发生明显改变,胞体明显缩小,足突数量减少,足突回缩甚至消失,细胞间连接松散,48h足细胞结构不清晰,胞体、足突改变更明显。在150nmol/L雷帕霉素浓度下,各个时间点(12h、24h、48h)的足细胞形态变化更显著,胞体缩小及足突回缩减少更明显。结合国外的研究,以下实验的雷帕霉素组均采用100nmol/L浓度构建雷帕霉素模型。②凋亡率:在对照组中,12h、24h、48h三个时间点的足细胞凋亡率均处于较低水平,随时间延长稍有升高,但其变化无明显差异(p>0.05);在雷帕霉素组中,12h足细胞的凋亡率比对照组的有升高,随着时间延长,其细胞凋亡率逐渐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线粒体膜电位:在对照组中12h线粒体JC-1单聚体较少,随着时间延长,单聚体逐渐增多,但不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而雷帕霉素组与对照组相比,各时间点的单聚体均增加,且随着时间延长,单聚体越多,即线粒体去极化程度越高(p<0.05)。③PCR结果显示:对照组中各时间点的线粒体自噬相关基因VDAC1、PINK1、Parkin以及自噬自噬相关基因LC3的mRNA的表达量均处于一个低水平状态(p>0.05);雷帕霉素组与对照组相比,各时间点的VDAC1、PINK1、Parkin以及LC3的mRNA的表达均明显增加,随时间变化,其表达量逐渐升高(p<0.05)。④Western blot结果显示:对照组中12h VDAC1、PINK1、Parkin以及自噬相关蛋白LC3表达均较低,随着时间延长其表达逐渐增强,但不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雷帕霉素组与对照组相比,各时间点的蛋白PINK1、Parkin、VDAC1以及LC3的表达量均增加,且随着时间增长表达量逐渐增加,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⑤透射电子显微镜的结果显示:对照组中绝大部分线粒体形态结构完整,大小正常,线粒体嵴完整且排列整齐有序,偶可见到数个线粒体肿胀,多个视野下未见到孤立双层结构或者多层膜包裹的线粒体自噬体,48h后足细胞密度有减少,足细胞体积稍缩小,胞质中可见较多的溶酶体结构及肿胀的线粒体;雷帕霉素组与对照组相比,各时间点可见到线粒体数量增多,且有较多肿胀的线粒体,且随着时间延长,肿胀的线粒体数越多,线粒体嵴排列紊乱,部分发生空泡化,溶酶体以及被溶酶体包裹的自噬体也越多。 结论:雷帕霉素可以促进肾小球足细胞线粒体自噬相关蛋白VDAC1、PINK1、Parkin和LC3的表达增强,导致线粒体自噬稳态失衡。VDAC1参与由PINK1/Parkin信号通路介导的足细胞线粒体自噬,可作为检测足细胞线粒体自噬过程的一个指标。 第二部分 免疫抑制剂治疗儿童肾病综合征并发PRES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免疫抑制剂(如环孢素A、他克莫司)治疗与肾病综合征患儿并发可逆性后部脑病综合征(PRES)之间的关系。 方法:通过收集2014年6月至2017年5月期间在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儿科住院确诊肾病综合征并给予免疫抑制剂治疗而并发PRES的病例,分析患儿PRES的临床特点、头颅的影像学改变、治疗措施及预后。 结果:共纳入23例患儿,其中环孢素A治疗13例,他克莫司治疗10例。20例在并发PRES时处于肾病综合征活动期,有大量尿蛋白、明显水肿、低蛋白血症和高脂血症等临床表现;3例处于肾病综合征缓解期。并发PRES时主要表现为血压升高、头痛、抽搐、意识障碍、视觉障碍等症状。69.6%患儿使用高剂量免疫抑制剂,78.3%患儿存在高药物浓度。17例患儿行头颅核磁共振成像(MRI)检查,结果显示顶枕叶或合并额叶、基底核等部位T1加权成像(T1WI)呈低或等信号,T2加权成像(T2WI)及液体衰减反转恢复像(FLAIR)呈高信号,弥散加权成像(DWI)呈现弥散信号;6例行计算机断层成像(CT)检查,结果显示顶枕叶低密度灶。所有患儿发生PRES症状后,立即给予镇静止惊、降颅内压、改善微循环等对症治疗,减少或停用免疫抑制剂。21例患儿1周内临床症状和体征消失;2例患儿治疗1周内再次出现抽搐,1个月内临床症状消失。3个月后5例复查头颅MRI或CT,脑部原有病灶消失。 结论:PRES的发生可能与免疫抑制剂的剂量及血药浓度有关。免疫抑制剂治疗儿童肾病综合征要从小剂量开始,逐渐加量,定期监测血药物浓度,警惕PRES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