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研究背景食管癌是最常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之一,是由食管鳞状上皮或腺上皮的异常增生所形成的恶性病变,其发病率和死亡率因地区而异,我国是食管癌发病率最高的地区之一。根据组织学类型,食管癌可以分为鳞癌和腺癌,在我国食管鳞癌(Esophage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ESCC)占到 90%以上。尽管随着一系列诊治新技术应用于临床,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食管鳞癌患者的治疗效果,但食管鳞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背景食管癌是最常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之一,是由食管鳞状上皮或腺上皮的异常增生所形成的恶性病变,其发病率和死亡率因地区而异,我国是食管癌发病率最高的地区之一。根据组织学类型,食管癌可以分为鳞癌和腺癌,在我国食管鳞癌(Esophage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ESCC)占到 90%以上。尽管随着一系列诊治新技术应用于临床,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食管鳞癌患者的治疗效果,但食管鳞癌的五年生存率仍然不足25%,因此积极筛选食管鳞癌新的治疗靶点显得尤为重要。肿瘤的发生常与原癌基因的激活或者抑癌基因的失活有关,为了寻找与食管鳞癌相关的关键基因,我们利用TCGA(The Cancer Genome Atlas)数据库进行了分析,发现HOXC13在食管鳞癌中显著高表达,是一个潜在的促癌基因。HOXC13是Hox基因家族的一员,通常作为转录因子发挥作用,已报道与多种肿瘤的发生发展有关,但其在食管鳞癌中的功能和机制尚未报道。本研究将从细胞层面和临床样本出发,探究HOXC13在食管鳞癌中的表达水平及其与食管鳞癌患者病理特征之间的相关性:进一步通过体内外实验证实HOXC13对食管鳞癌增殖能力的影响,并深入探索其可能的分子机制,为食管鳞癌的诊断和治疗提供新的靶标。研究方法1.在TCGA数据库中研究HOXC13的表达与病人临床病理特征及生存期(Overall Survival,OS)的相关性,利用实时定量PCR验证HOXC13在配对食管鳞癌组织的表达水平及其与病人肿瘤大小、分期、有无淋巴结转移的相关性。进一步利用实时定量PCR及western blot验证HOXC13在食管鳞癌细胞系及正常食管上皮细胞中的表达。2.设计HOXC13的干扰或过表达质粒,利用CCK-8、RTCA细胞功能仪、克隆形成实验及TUNEL实验探究HOXC13对食管鳞癌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利用裸鼠皮下荷瘤实验验证HOXC13在体内的功能。3.利用定量PCR及western blot探究HOXC13对凋亡关键基因CASP3的影响,使用caspase-3通路的抑制剂Z-DEVD-FMK观察HOXC13对食管鳞癌表型的影响是否依赖于CASP3。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及ChIP实验检测HOXC13是否能与CASP3的启动子区直接结合。4.利用CCK-8、细胞功能仪、克隆形成、裸鼠皮下荷瘤实验及TUNEL实验探究miR-503对食管鳞癌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检测miR-503是否能与HOXC13的3’-UTR区结合,组织样本中检测miR-503的表达及其与HOXC13的相关性。研究结果1.HOXC13在食管鳞癌组织中高表达且与病人的生存期明显相关,其高表达同时预示着更具侵袭性的临床病理特征。对于60对食管癌临床标本进行PCR验证,发现HOXC13在86.7%的食管鳞癌组织样本中表达升高,且与病人的TNM分期高度相关,而细胞层面的研究表明,HOXC13在食管鳞癌细胞系中的表达相较于食管正常上皮细胞显著升高。2.敲低HOXC13能显著抑制食管鳞癌细胞(ECA109和TE13)的增殖能力,并促进食管鳞癌细胞的凋亡,反之,过表达HOXC13能增强食管鳞癌细胞的增殖能力并抑制凋亡。裸鼠皮下瘤实验同样表明敲低HOXC13组的皮下瘤结节体积较对照小,肿瘤重量也轻。3.敲低HOXC13后凋亡关键基因CASP3的表达显著增高,利用caspase-3通路的抑制剂Z-DEVD-FMK处理后,能部分拯救敲低HOXC13对于增殖及凋亡的影响。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及ChIP实验表明HOXC13能与CASP3的启动子区结合,抑制其转录。4.MiR-503在食管鳞癌组织样本中中显著低表达且与HOXC13表达呈负相关,过表达miR-503能抑制食管鳞癌细胞的增殖并促进凋亡,同时抑制HOXC13的表达,荧光素酶报告基因证实miR-503能与HOXC13的3’-UTR区结合。结论1.HOXC13在食管鳞癌中显著高表达,且与病人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相关,有望作为食管鳞癌诊断及判断预后的分子标记物。2.HOXC13通过抑制CASP3的转录进而促进食管鳞癌的恶性增殖,HOXC13本身又受到miR-503的调控,miR-503-HOXC13-CASP3信号通路在食管鳞癌的恶性进展中扮演了重要作用,有可能作为治疗的靶点改善食管鳞癌病人的预后。
其他文献
研究背景和目的:研究表明无菌性炎性反应在创伤性脑损伤(traumatic brain injury,TBI)后的继发性脑损伤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众所周知,炎性反应的调控中枢是核因子-κB(nuclear factor kappa B,NF-κB)。尽管对NF-κB已做大量研究,然而对于其具体作用,目前仍有争论。文献报道,在缺血缺氧(hypoxia-ischemia,HI)和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
背景与目的内皮祖细胞(EPC)归巢能力下降是糖尿病患者并发心血管疾病预后不良的重要因素之一。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SDF-1)是EPC归巢最重要的趋化因子,除了其经典受体CXCR4外,有文献提示Syndecan-4(Synd4)可以介导SDF-1的信号转导。很多病理状态都可以诱导细胞表面Synd4的脱落而影响细胞生物学功能。故本课题拟以糖尿病为研究背景,观察氧化应激诱导的EPC表面Synd4脱落现象
一、背景与目的乳腺癌是当今世界威胁女性健康的头号杀手,美国最新统计数据显示乳腺癌的发病率位于女性恶性肿瘤的第一位,死亡率位于女性恶性肿瘤的第二位。即使目前针对乳腺癌的临床治疗手段已日趋成熟,现每年仍有20-40%的患者出现复发转移,这也是引起乳腺癌患者死亡的重要原因。因此对乳腺癌发生发展机制的研究一直是全世界临床医生及科学家关注的焦点。既往对于乳腺癌的发生发展机制的研究大多集中在蛋白质编码基因的突
胃癌是世界上最常见的肿瘤之一,亚洲国家尤为高发。化疗仍为当前复发性和晚期胃癌的主要治疗手段,但广泛的耐药性造成临床胃癌治疗的巨大挑战。本研究聚焦耐药性胃癌研究,以期为临床胃癌治疗提供新的靶点。利用组织芯片等技术,我们对了临床肿瘤组织和多种胃癌细胞株进行了考察。我们发现STAT3激活程度及S1PR1信号通路增高与胃癌化疗耐药性高度相关,提示耐药肿瘤组织和细胞中S1PR1信号通路可能是STAT3异常活
全身麻醉可引起老年或发育期哺乳动物大脑广泛的神经毒性和认知功能损伤。线粒体是全身麻醉引起早期损伤的细胞器之一,且线粒体功能紊乱是一些神经退行性疾病如阿尔兹海默病、帕金森病及亨廷顿病等病理生理学机制之一,这些疾病常伴随严重的认知功能障碍。我们推测线粒体损伤可能是全身麻醉引起神经毒性和认知功能障碍的早期机制。然而,关于线粒体在全身麻醉中的作用鲜有报道,且缺乏快速有效靶向改善线粒体的药物。本研究主要包括
非酒精性脂肪肝病(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NAFLD)是指除酒精以外的其他因素导致的肝脏弥漫性脂肪浸润。近年来,NAFLD的发病率逐渐增高,已经成为最常见的慢性肝病之一。肥胖是导致非酒精性脂肪肝发生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其引起的肝脏对脂肪酸的摄入和输出的失衡是导致非酒精性脂肪肝发病的主要原因。由于肝细胞内单纯的TG积累是可以逆转的,因而明确肝细胞内TG积累
作为炎症性肠病的一种类型,克罗恩病代表着一系列慢性肠道炎症、损害及结构上的破坏、重构。尽管克罗恩病的病因尚不明确,但通过对患者及动物模型的研究发现,固有免疫和获得性免疫都参与了该病的发病过程。尽管手术并不是治愈克罗恩病的方法并且术后的复发非常常见,但仍有70-75%的克罗恩病患者因为药物治疗无效或出现了克罗恩病的并发症如肠道狭窄或梗阻等原因需接受手术治疗。由于克罗恩病的好发部位位于末端回肠及盲肠,
为支撑区域尺度重金属镉(Cd)污染农田的分区管理决策,以湖南省某典型粮食大县为案例,通过区域网格采集土壤和水稻样品,分析县域Cd污染空间分布特征,结合单因子评价、地累计指数法和人体健康风险法,评估该县Cd污染风险。结果表明:不同评价方法对Cd污染风险区划分差异较大。单因子指数法显示该县仅有5.9%的区域存在污染风险,地累计指数法显示该县29.2%的区域存在污染风险,主要分布于中东部。而健康风险评估
背景和目的胃癌是我国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且五年生存率较低。早年发病胃癌(Early-Onset Gastric Cancer,EOGC)是指发病年龄≤45岁的胃癌,其常因延误诊断而导致肿瘤进展。近年研究表明女性青年胃癌呈现增加的趋势。EOGC在性别上、临床特点、内镜下表现、病理特点及预后方面均较传统胃癌有显著的不同,提示EOGC为一种特殊类型的胃癌。由于EOGC较传统胃癌环境毒素接触少,故遗传因素
肿瘤细胞对化疗药物产生耐药性(Drug resistance)是造成化疗失败的主要原因。虽然肿瘤细胞耐药的机制十分复杂,但研究显示一些关键酶在这一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其中谷胱甘肽S-转移酶P1(Glutathione S-transferases P1,GSTP1)是最受研究人员关注的耐药相关酶之一。GSTP1在很多耐药肿瘤细胞中高表达,且GSTP1的高表达与癌症病人的不良预后密切相关。因此,在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