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主要讨论汉语“的”字结构的生成问题。在以往的生成句法研究中,以带有“的”的汉语定语结构和英语定语从句的对比研究最为常见。本文对在原则与参数前期理论框架下的理论研究作了综述,认为每一种方法都有其可取的方面,但是,没有一种分析方法能够给出完美的解释。
随着最简单理论的不断发展和最简单化研究的不断深入,对那些典型的语言现象进行重新解释是很有必要的。本文遵循普遍语法原则,并在语段推导的理论框架下对两类“的”字结构的生成作了试探性研究。这一研究有如下四个目标:1)学习最新理论下“探测成分与目标匹配”理论;2)对“的”字结构的生成作最简单化句法分析;3)探究“的”字结构的限定性;4)扩展语段定义,延伸DP为一强语段,即为强语段寻求证据。
本文在DP假说的基础上赞同Simpson的观点,de实际上是一限定词,但它几乎失去了表示限定性的作用。此外,讨论了汉语定语从句的语序问题,认为汉语与中心语居前的语言一样,都选择“标示语一中心语一补语”的语序。“位移”现象产生的动力在于为满足易读性条件寻求最优化解决方案,而其产生原因是不可解释性特征。推导式得以“会聚”的先决条件是逻辑层面上不可解释性特征必须删除。因此,利用“探测成分与目标匹配”理论,“的”字结构里功能语类的所有不可解释性特征都能删除,从而得到DP结构。
简单地说,本文涉及最简方案框架下“的”字结构生成推导的假设主要有如下几点:(a)DP和CP,vP一样都是强语段;(b)在“语段不可穿透性条件”的应用上有一语段滞后假设;(c)在DP层次中,有一中间层,nP,置于DP和CP之间;(d)D-n一致方式和C-T相同;(e)C是一具有隐形音系特征的功能中心语;(f)存在n-to-D溶合。如同C语段中心语选择T并赋予其不可解释性特征一样,D赋予n不可解释性特征,只将Op或者经纯粹合并进入推导的NP上升到SpecnP位置。在整个句法推导过程中,“光杆的字结构”和“复杂的字结构”的主要不同在于有没有Op。在光杆的字结构中,探测成分D寻找的最近目标是Op;而在复杂的字结构中,D与被选择进入词汇矩阵并经纯粹合并至SpecnP的NP进行特征匹配。从而得出两类不同“的”字结构的生成推导过程。
本文还对“的”字结构的限定性作了探讨,认为在“的”字结构中,是限制语而不是限定词充当限定成分的角色。最后,本文给语段下了外延定义,利用寄生空位结构(the parasitic gap construction)来诊断DP的强语段可能性。
“探测成分与目标匹配”理论贯穿整个分析过程。本文利用最近几年的最简化研究中形成的主要概念和机制,在语段推导的最新理论框架下,成功地为de和两类“的”字结构生成给予了一个统一的解释。此研究完成了上面所设定的四个目标,并赋予其理论意义。然而文中的讨论还不够透彻,很多问题未能涉及。本文对汉语“的”字结构的句法分析只是一种探讨,其中仍有许多地方需要深入研究。作者深切期望得到批评与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