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媒体中的中国文化形象研究

来源 :四川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3951880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形象性,作为比较文学的一个研究领域,自20世纪90年代被引介到我国以来,一直是比较文学研究中一个引人注目、很有前途的研究领域,这是吸引笔者在这方面展开研究的主要因素。本论文以比较文学形象学理论为主要研究理论,同时运用跨学科的理论方法,在文本细读和统计分析的基础上,深入探讨美国媒体对中国文化形象的建构。   20世纪90年代,即后冷战时代,世界格局发生了很大变化,国际竞争的一个重要特点便是文化的分量越来越重。美国一直十分重视文化的战略作用。90年代又是中国政治、经济等方面快速发展时期。古老而充满生机的中华文化,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在世界上日趋受到青睐。在这种状况下,美国媒体对中国文化的报道不断增多,其中有真实客观的报道,也不乏想象的成分。那么,在真实与想象的缝隙中,我们透视:媒体记者如何建构中国文化形象?他们以什么心态来书写中国?这种心态的文化背景是什么?中国应该如何应对?这些都成了本论文关注的核心问题。   前人的研究成果是有目共睹的,这给本论文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了可供借鉴的文献资料与理论资源。然而,从现有的形象学研究成果来看,一些学者仅从文学角度进行形象研究,另一些学者单从传媒的角度进行形象研究,而将二者结合起来从跨学科的角度进行形象学研究到目前为止应属新的研究实践。   本论文的创新之处有以下几点:   第一,理论应用的创新。本论文综合运用了多学科交叉的理论,如比较文学形象学、国际关系学、传媒研究、跨文化研究、后殖民主义等理论,并且主要尝试运用比较文学形象学的理论来阐释媒体资料。在目前的研究中,比较文学形象学理论多用于文学文本,如小说、游记等,也有用于电影中的形象研究的。此论文尚属比较文学形象学理论用于媒体中的文化形象研究之新的尝试。   第二,材料运用的创新。本论文运用媒体资料作为研究文本,表明比较文学形象学研究材料基础的丰厚,从事实上突破了传统的以小说、游记、电影作为文献的做法。正如孟华教授所说,除了传统的研究之外,各种报刊杂志、民歌民谣、广告、小人书、招贴画……均可成为形象学研究的重要对象。本研究提供了这样的启示:形象学研究具有非常深厚的“原话语”材料,亟待研究者的开发。   第三,研究视角的创新。近年来国内也出现了一些关于媒体与中国形象方面的研究,但大多从国际关系或传媒的角度针对某一问题或突发事件,或针对某份刊物一年之内对中国的报道,这些研究的特点是对象集中,针对性强,可通过细致分析报道的文字内容,反映出在具体问题上或短时间内中国的形象,但不足以提供中国在某一时期内的较全面形象。当然也有个别研究针对某份刊物几年之内对中国的报道,但研究的视角未免过于宽泛。鉴于这种情况,本研究把视点放在刚过去的、也是冷战结束后的十年间,只针对美国媒体中的中国文化形象进行系统而深入地研究。此研究在国内尚属首例。   第四,进一步透视“他者”的实质。本研究不仅注重文本内部分析,还把握时代相关的文化语境,从而使美国的中国文化形象更清晰化、明朗化。中国的文化形象实际上是一种他者形象,美国通过他者来反观自身,寻求自己的所需。他者形象是一面镜子,不仅让我们看到了美国的自我意识,也折射出中国文化的某些值得我们反思的问题。   本论文包括绪论、正文五章和结语,各部分主要内容如下:   绪论介绍了本论文的选题目的和意义、课题研究现状、研究对象和研究的理论方法。第一章论述异国形象和文化的关系。通过梳理中外对“文化”的各种解释和表述来确立本论文对“文化”的定位。异国形象与文化密不可分,形象和一个特定历史时期的文化状况有着密切的联系。形象因为是他者形象,故而是一种文化事实,是文化的集体形象。美国的中国形象的形成存在很多因素,但是最基本的前提是美中关系和美中交流。不同时期的关系和交流形成不同的中国文化形象。无论怎样的中国文化形象都代表着美国认识异国的思维方式。第二章从媒体的特质和媒体对建构异国形象的作用和影响两个方面探讨媒体建构异国形象的特殊功能。媒体的特质在于它是权力的声音,同时媒体文本具有文学性,媒体研究属文化研究的一个侧面,媒体所受的客观性操控对建构异国形象有一定影响。这些都表现出媒体建构异国形象的特殊功能。第三章详细讨论美国媒体对中国日常生活世界的文化书写。对中国日常生活世界的文化描述,是美国人想象中国的一种重要的途径,包括饮食和服饰、消费和娱乐、家庭和婚姻、节日和习俗。媒体记者深入到中国人最生活化的层面中去,勾勒出有关中国人日常生活世界的文化形象。也正是在这样最基本的生活层面上实现了美国对中国文化的想象性的整合。其中不乏真实的成分,但更多的是反映了美国自身的某种欲望与焦虑以及对自我认同的反思。第四章具体分析美国媒体对中国精神艺术领域的文化言说,包括教育、语言和文学、音乐、戏曲、舞蹈、绘画、书法、影视和体育。中国精神艺术领域的文化是中华智慧的结晶,是整个民族精神的体现,特别是民族审美意识的凝聚。通过分析美国媒体对中国精神艺术领域的文化建构话语,可以窥见美国部分媒体从业者想象中国的方式及其认识异国的心理。他们对中国的精神艺术领域的文化既有崇拜和仰慕,又有质疑和贬低。不管认同或否定,都是想象与真实的杂糅,虚构了他们自己所向往的一个想象的国度,在审视和想象异域文化的同时,也对本土文化进行着审视和反思。更确切的讲,美国记者多以一种复杂而矛盾的心理看待和认知中国。第五章深入透析美国媒体对中国文化的想象是源于美国把中国当作永远的文化“他者”。多种因素如美国的社会需求、种族中心主义、媒体的新闻理念等导致美国对中国文化的误读。这种误读带有明显的功利色彩,有系统,有理性。在美国的想象视野下,中国文化形象成了美国书写出的“东方神话”,也体现了处于强势地位的美国对处于弱势地位的中国的东方主义心理。美国把中国“他者化”,表达了一种需要,即控制的需要,其目的是最终实现美国文化全球化--文化霸权主义。本论文的尾声是结语。通过实证分析,本研究得出结论如下:美国的中国文化形象仍是西方想象的一部分,是以复杂而矛盾的方式呈现的--中国文化形象是想象与现实的混合体;中国文化形象是意识形态与乌托邦的双重书写;中国文化形象是一面可供借鉴的历史的镜子。无论美国媒体记者如何建构中国文化形象,始终是出于对中国的文化利用,进而更好地建构自己的文化。中国作为文化的“他者”参与了美国文化的自我建设。中国文化“他者”形象实质上反映的是中美两国的某种关系。这种复杂的中国文化形象提供了一面历史的镜子,我们从中可以更好的认识美国,也可以进行自我反省,并思考如何在国际上提高、重建自身的文化形象。笔者希望本研究会带来更持续、更深入的思考。
其他文献
复合词形成是汉语历史词汇学研究始终关注的一个问题。多年来,复合词形成动因、结构组成等方面的研究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果。同时,我们也注意到对复合词的形成过程可以作更进一步
目的在确定食源性疾病影响因素基础上,建立2010年广州亚运会食源性疾病风险评估指标体系。方法收集2000-2008年广州市食源性疾病的背景资料和相关风险评估资料,应用经验判断
通常认为,希腊文化与希伯来文化是欧洲文明的两大源头,而希腊文化的源泉则是希腊神话。在希腊人看来,神话对人类的知性存在做了一种诗性表述,因而成为他们真正的精神遗产。对史学
学位
古籍文献是中华民族重要的文化财富,是我国悠久历史文化的见证和民族精神的重要根脉。同时古籍文献又是不可再生的文化资源,一旦破环,就不能再现。通过古籍普查可以使我们全面了
The first decade at the University of Georgia (UGA) was an active and exciting time for Bill Yen, his students, post-docs and collaborators. In this paper, I hi
五四时期,伴随着个性解放、追求自由的时代呼声,五四新文化运动发现了人,确立了人为主体的权威地位。五四散文更是本着“以人为本”的主体精神,以其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气度和风
请下载后查看,本文暂不支持在线获取查看简介。 Please download to view, this article does not support online access to view profile.
本论文研究林语堂20世纪30年代散文的现代理性精神,全文由绪论和三章正文组成。 绪论梳理理性精神的历史,界定什么是现代理性精神;论述林语堂30年代文风由凌厉泼辣转向闲适的
污泥与煤混烧发电是一种较有发展前景的污泥处理方法,而混烧过程中产生的大量HCl气体会造成受热面腐蚀等危害.利用水平管式反应炉研究了升温速率、燃烧温度、污泥掺混比例以
在一台S195直喷柴油机上进行燃料燃烧对比试验,试验结果表明,燃用生物柴油和乙醇柴油会使柴油机的动力性有所下降,其中菜籽油生物柴油的动力性接近纯柴油燃料的动力性,乙醇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