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本论文旨在系统梳理中医形神观的文化渊源、形成、发展及成熟的历史演变规律和特点,探讨中医形神观的内涵,特别是“神”概念的丰富内涵及其产生原因,希望明确中医“神”概念的核心观念,并挖掘古代文献中有关中医形神观在养生和临床中运用的资料及方法。 方法: 本论文采用中医医史文献研究方法,主要包括文献调查、历史研究,概念分析和比较研究等。尽可能全面地收集历代中医形神观主要文献资料,并对其进行整理、归类,梳理、研究中医形神观的历史发展脉络,同时对中医形神观的概念进行分析比较研究,挖掘中医形神观的内涵价值。 结果: 1.中医形神观的发展演变经历了三个主要时期:第一是先秦形神概念的产生以及老子、管子和荀子哲学形神观的确立;第二是汉代《黄帝内经》确立了中医形神观的基本内涵与外延;第三是汉唐以后中医形神观的继承及发展应用。 2.《内经》形神概念包括了中医对生命层次和生命价值的追求,也蕴含了中医对生命结构的认识;强调“形与神俱”以及心“神”的主导地位,更突出“神”的主宰;并依此构建了以心“神”为核心的人身整体观,“神机”“气立”相关的“天人合一”整体观,以及对“和”的生命价值追求。 3.张湛的《养生要集》确立了养生第一首要为养“神”的宗旨,把养“神”作为中医养生的核心,历代奉为圭皋。道教的“静思存神”丰富了中医养生学的内容;《诸病源候论》从病因学角度对中医形神观进行了丰富的探索;张从正“情志治病”、朱震亨“相火论”也对中医形神观有进一步充实。 4.张介宾的《类经》在注释《内经》的基础上,采各家之长,成为中医形神观发展成熟的标志,确立了“形者神之体,神者形之用”的关系。明清时期还出现了“脑主神明”的新认识。 结论: 1.中医形神观的“神”概念具有丰富的内涵,其产生原因,既有先秦“神”概念丰富的历史根源,也与中医对生命层次及生命结构认识的多样性密不可分。 2.中医形神观的最高目标是对“和”的追求,“和”在中医养生和临床中具有重要应用价值,它可拓展中医形神观的研究范围。 3.中医形神观在强调“身心合一”、“心物一体”的同时,更应关注“心”在形神关系中的重要地位。 4.重视中医形神观特别是“神”在临床的应用,对提升中医临床疗效具有重要促进作用,药物、针灸、及其他疗法都有不少中医形神观在临床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