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分析和研究营养干预对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cute lymphoblastic leukemia,ALL)治疗效果及化疗耐受性的影响,探讨营养干预在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治疗过程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将河北省儿童医院血液肿瘤科2019年1月至2019年12月初治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儿40例作为对照组,回顾性收集其病例资料;2020年11月至2021年10月初治ALL患儿41例为观察组。两组均行中国儿童白血病协作组(China Children’s Leukemia Group,CCLG)-2018(CCLG-ALL-2018)诊疗方案。观察组进行营养风险筛查,给予全程营养指导及营养干预。分析两组在诱导期化疗阶段的疗效及化疗耐受性的变化,疗效评估通过骨髓完全缓解情况及骨髓微小残留病(Minimal residual disease,MRD)情况描述,化疗耐受性通过营养状况、应用血制品次数、中性粒细胞缺乏时间、住院时间、化疗副反应的发生率及表现分级来表示。通过t检验、卡方检验、秩和检验等统计学检验方法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两组患儿入院时一般临床病例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观察组诱导期化疗第15天骨髓完全缓解与未完全缓解比例为34(82.9%):7(17.1%),对照组比例为32(80%):8(20%),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诱导期化疗第33天骨髓完全缓解与未完全缓解比例为40(97.6%):1(2.4%),对照组比例为37(92.5%):3(7.5%),两组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诱导期化疗第15天骨髓MRD阳性、阴性比例为27(65.9%):14(34.1%),对照组比例为35(87.5%):5(12.5%),两组相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诱导期化疗第33天骨髓MRD阳性、阴性比例为7(17.1%):34(82.9%),对照组比例为19(47.5%):21(52.5%),两组相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两组营养状况变化:观察组诱导期化疗第33天体重下降平均值0.16kg(-0.16±1.29),对照组体重下降平均值为0.79kg(-0.79±1.47),观察组与未进行营养干预的对照组体重变化相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儿诱导期化疗第15天白蛋白、前白蛋白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诱导期化疗第33天白蛋白平均值34.57g/L(34.57±3.50),对照组白蛋白平均值33.81g/L(33.81±3.89),两组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诱导化疗第33天前白蛋白值呈非正态分布,观察组中位前白蛋白值为180 mg/L(132.00,213.50),对照组中位前白蛋白值为131 mg/L(103.25,193.75),两组相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两组诱导期化疗期间应用血制品次数:观察组患儿给予输注红细胞中位次数为2(1.0,3.5);对照组患儿给予输注红细胞中位次数为3(2.0,4.0)。观察组患儿输注血小板中位次数为1(0,2.0);对照组患儿输注血小板中位次数为3(0,4.0)。两组患儿诱导化疗期间输注红细胞及血小板次数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5.观察组诱导化疗期间中性粒细胞缺乏总时间平均值为14.73天(14.73±6.49),对照组中性粒细胞缺乏总时间平均值为21.43天(21.43±6.56);观察组诱导化疗期间共住院天数平均值为36.88天(36.88±6.87),对照组共住院天数平均值为40.70天(40.70±7.88),两组中性粒细胞缺乏总时间及住院时间相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6.观察组诱导化疗期间出现腹泻、口腔黏膜炎、脓毒症、肝功能异常例数少于对照组。其中发生腹泻、口腔黏膜炎、脓毒症两组相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出现肝功能异常两组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血液系统副反应分级以及口腔黏膜炎表现分级,进行统计学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儿诱导治疗期间均未出现心脏毒性、急性胰腺炎及高脂血症。结论:1.进行营养干预后评估患儿诱导化疗期间骨髓MRD阳性率明显降低,骨髓中残留的白血病细胞明显减少,营养干预可作为化疗早期疗效的影响因素,与骨髓MRD情况密切相关。2.营养干预后患儿在诱导期化疗阶段体重的下降程度减轻,白蛋白及前白蛋白值高于未进行营养干预时,患儿营养状况得到改善;诱导期化疗阶段患儿输注红细胞及血小板次数较未进行营养干预时减少;中性粒缺乏总时间及住院时间较未进行营养干预时减少,化疗副反应的发生率降低、表现程度减轻。患儿对于化疗的耐受性增强,在临床工作中具有应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