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评价理论是对系统功能语言学中人际意义研究的扩展。Martin和White认识到语言的研究仅从结构和功能出发是不够的,还需要进一步研究说话者通过语言赋予语言对象的价值意义。评价理论着力构建一套理论框架,用于系统全面地研究语篇中的所有评价性语言。如今,评价理论已经广泛应用于多种体裁和类型的文本分析中,包括新闻、政治、教学、历史和文学文本,这些研究都证实了评价理论是研究评价性意义的有效手段,然而少有研究者将评价理论运用到翻译研究中所涉及评论资源的语篇分析上。文本经过翻译,在目标语的文化和社会语境中重现,而原文中的价值和评价性意义也随之发生了相应的变化。评价理论提出了提取和分析文本中评价性语言的系统的方法,因而同样也可以应用于翻译文本的研究。情感系统是评价理论框架中的核心子系统,有积极和消极倾向之分,主要体现为一系列表示高兴、悲伤、气愤、仇恨、满足等情绪的评价性词汇。本文将评价理论应用于翻译研究之中,通过对老舍的小说《二马》和四个英译本情感系统的对比分析,发现其评价性意义的不同,以便描述四个译本的翻译质量,同时探究评价资源差异的背后所蕴含的译者决策的不同。此外,研究采用了量化分析和质化分析相结合的方式,借助文本分析工具LIWC和TextMind统计原文和译文的情感极性和情感资源的数量,辅以具体的例子进行详细的分析,以揭示评价资源在文本中具体是如何发生变化的。研究表明,1)四个译本所蕴含的情感资源数量都比原文多;2)1980年译本情感资源数量与原文相比偏离度最大;3)1984年译本中消极情感资源最多;4)1992年译本积极情感资源最多,而且整体情感极性与原文最接近。本研究的重要性在于验证了评价理论在翻译研究中的适用性,提供了评价理论框架下翻译质量评估的新视角,突显了翻译转移现象,揭示了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的决策和目标语社会,文化和意识形态对翻译的影响。通过引入情感分析工具LIWC,本研究在译本评价研究的文本分析方法方面做出创新,对翻译风格研究也具有启发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