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当前中国文化主体性建设

来源 :华侨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peipe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费孝通先生在研究、承接前人成果的基础上,提出了文化的主体性命题。中国的文化主体性,是关于囊括中华民族历史、传统、精神等方面的文化自觉、自信问题,即民族文化如何与现代化要素的契合,适应现代化规则和技术,重建文化个性。随着经济的全球化、政治的多极化,文化全球化日益明显。文化全球化带来的文化大餐在事实上充满着文化危机:国际敌对势力的意识形态斗争、文化霸权主义、文化殖民主义、传统文化的保守性、部分劣根文化的消极性、以及文化的时代局限性等。面对让人眼花缭乱的文化大餐,中国文化做出怎样的选择问题,实际上是中国文化要如何坚持文化主体性的问题。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报告将我国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提高到五位一体的新高度。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构建和谐社会新篇章的重要条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以理论层面为主导,统领理想、精神、道德等不同层面,四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构成一个完整的体系。这个体系,从文化的视域来说,就是坚持了中国文化主体性,整个价值体系的大厦是以中国文化的自觉自信和文化创造力为根基的,它在社会主义价值体系整体布局中发挥着主导作用,决定着整个价值体系的基本特征和基本方向。强调文化主体性,尤其是强调中国文化主体性建设,是时代迫切要求,是中国文化发展的内在需要,更是增强我国文化安全、文化软实力的需要。中国文化的主体性建设肩负着巨大的历史使命和艰巨的任务。论文厘清了经济全球化与文化全球化下的中国文化发展困境和原因,指出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要正确处理好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民族传统与现代的、大众与精英的文化关系。要重建科学信仰,树立社会道德法治准则,以全新的姿态、饱满的斗志,站在新的历史高度,昂首阔步地走向文化全球化舞台,展示历史悠久、恢宏博大、与时俱进、独具魅力的中国文化。
其他文献
魏晋南北朝之际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一个学术巨变期.其间中国哲学的发展经历了两大转变:一是前期魏晋玄学取代两汉经学成为时代的"先锋意识",二是后期佛学逐步实现中国化并取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改革开放的深入,中国社会发生了急剧而深刻的变化,正处于全面转型时期.社会转型导致了价值冲突,造成了主导价值观在一定程度上的失落,形成了以"价值真空
首先,对自然科学方法的特征及功能等进行考察,进而得出基公安部质,把握其精髓,为后面的论述奠定一个坚实而明确的基础,并对历史上有关自然科学方法在人文社会科学中的应用的
夏日炎炎,人人都想着法儿地防暑降温,却容易忽略寒邪的侵袭。殊不知,这夏日的寒邪比冬天更伤人。  外界的寒凉之气,都属于风寒邪气。明代医家张景岳说:“天之大宝,只此一丸红日;人之大宝,只此一息真阳。”说明阳气对人体的重要性就好比太阳。人体的阳气随着四季气温的变化而变化。冬天气温低,万物凋敝,阳气活动迟缓,内收封藏。此时,天气虽冷,但人们更加注重防寒保暖,不爱贪凉,阳气反而不易为寒邪所伤。夏至以后,人
在承认中西文化差异的前提下,将文化差异与这咱差异的启蒙立场的差异研究结合起来,期望通过社会科学与人文及哲学领域研究相互渗透,相互促进,从而认识中西文化传统的差异在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