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蒙原羚(Procapra gutturosa)又名黄羊,属于偶蹄目牛科原羚属,国家Ⅱ级野生保护动物,中国物种红色名录(2004)将蒙原羚列为易危。20世纪50年代初蒙原羚在我国广泛分布,数量大约50-60万只,至20世纪末期,蒙原羚在我国仅分布在内蒙古、甘肃等个别地区,数量仅为8000余只。蒙原羚数量急剧减少,分布范围逐渐减少。目前蒙原羚多集中分布在中蒙边境一带,很少向境内纵深移动。生境丧失和破碎化是野生动物面临的严重威胁因素之一。
划定苏尼特右旗中蒙边境向内纵深20km为本文研究区域,研究区总面积为830k㎡。本研究参考以往对蒙原羚生物学和行为生态学的资料,结合野外调查,确定影响蒙原羚生境质量的主要因子,并将蒙原羚对各个因子的喜好程度进行等级划分;通过野外调查并借助遥感信息,对研究区域的植被进行分类并解译,获得研究区域的植被分类图;运用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对研究区域1988年和2008年蒙原羚的生境进行评价;在此基础上分析20年来蒙原羚的生境景观格局变化,从而为蒙原羚的保护提出合理的科学依据。本研究发现:
(1)2008年研究区蒙原羚的生境状况为:在不考虑人为干扰情况下,次适宜、最适宜和不适宜生境面积分别为273.78k㎡、250.07k㎡和315.85 k㎡。受人类活动的影响,各生境类型面积发生较大变化。次适宜、最适宜、不适宜生境面积分别为303.15 k㎡、160.57㎡、376.00 k㎡。最适宜生境面积降幅为35.8%。次适宜生境和不适宜生境面积分别增加了10.7%和19.0%。
1988年研究区蒙原羚的生境状况为:潜在生境中,次适宜、最适宜和不适宜的生境面积分别为372.62 k㎡、358.76 k㎡和108.34 k㎡。各部分实际生境面积分别为409.71 k㎡、242.83 k㎡和187.17 k㎡。最适宜生境面积下降了32.3%,次适宜和不适宜生境面积分别增加了10%和72.8%。
道路和居民点除了自身直接对蒙原羚的生境产生影响外,还导致蒙原羚生境的隔离和破碎化。总之,研究区蒙原羚生境处于中等水平。
(2)对比两个时期蒙原羚实际生境面积,2008年较1988年次适宜和最适宜生境面积明显减少,年平均下降速率分别为1.5%和2.0%;不适宜生境面积显著增加,年平均增加速率较高,为3.5%。研究区蒙原羚生境丧失严重。
(3)研究区蒙原羚次适宜生境和最适宜生境的斑块不断被分割成更小的斑块,破碎化程度加大。次适宜生境平均斑块面积由1988年的23.32h㎡下降为2008年的5.19 h㎡,降幅为77.8%,最适宜生境平均斑块面积由13.77h㎡下降为6.31 h㎡,降幅为54.2%。不适宜生境斑块不断聚集成更大的斑块,平均斑块面积由2.28 h㎡增加到6.54h㎡,增幅为125.8%。
(4)蒙原羚不适宜生境斑块形状趋于复杂,而次适宜斑块和最适宜斑块形状向简单化发展,以最适宜生境变化最大。
(5)次适宜和最适宜生境的斑块连通度指数均下降,不适宜生境的斑块连通度指数略有上升,主要受自然因素和人为干扰因素的共同影响。
建议:防止沙化作为一项长期任务,改善当地的自然环境;在边境线附近控制人口迁入,在离边境线较远地区科学管理草场,控制载畜量;在中蒙边界开设更多野生动物通道,减少中蒙边界高架铁丝网对蒙原羚迁徙的阻碍;处理好发展经济和生态建设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