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0年前传入中国的西方逻辑及其影响研究

来源 :南开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userbyf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反思与回顾中国近代中西文化的交流历史对于思考现今中西文化交流仍旧有意义。西方逻辑的传播在近代中西文化交流中是一个重要的、不可回避的组成部分,尤其在说到中国逻辑思想研究时,西方逻辑的传入对它起到了启发的作用。同时,现在在逻辑科学全面发展的今天,也需要回顾与反思百年来中国逻辑思想研究的发展历程,以更好的面对未来中国逻辑思想研究的发展。  本文将1910年前传入中国的西方逻辑划分为“被动”接受的前期和“主动”吸收的后期,以1840年为时间界线。前期(明末清初至1840年)中国还处在经济强盛时期,以致传教士不得不以学术传播为手段进行传教活动,因此,传教士们在传播西方学术上起到了间接的作用。西方的传教士成为传播西方逻辑的主体,他们与中国学者合作先后翻译了具有演绎思维观念的《几何原本》、部分介绍亚里士多德逻辑内容的《西学凡》、中世纪经院逻辑著作《名理探》、删节了神学内容的完整版《穷理学》等,这些著作以亚里士多德的演绎逻辑为主要内容。由于中西方观念的巨大差异以及中国封建专权的帝王统治,这些思想未能产生重大影响,仅仅在士大夫阶层得到了一些关注。后期(1840年到1910年)西方列强的入侵,使中国由独立进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被动挨打的日子让一些有识之士意识到救亡中国的责任与使命。这些较早觉醒的有识之士成为传播西方逻辑的主体,通过译自英文途径传入的《穆勒名学》、《名学浅说》、《辩学》等;译自日文途径的《论理学》、《论理学纲要》等;自编著的《论理学》、《论理学通义》等;通过墨子研究传播逻辑观念与方法的《墨子之论理学》等途径,出现了一批西方逻辑著作。随着西方逻辑的继续发展,归纳逻辑继演绎逻辑之后成为主导西方逻辑的新趋向,因此这时传入中国的西方逻辑中,不乏大篇幅介绍归纳的内容与作用,并且认为中国的落后正是没有新的认识论——以培根为开端的经验论和归纳法的逻辑学为指导。特殊的历史时期造就了西方逻辑在响应救亡图存的爱国者中产生了巨大影响,很多师范学校纷纷开设逻辑课程并由此奠定了逻辑教学体系的基础。更为重要的是,受西方逻辑的影响,中国逻辑思想研究领域得到了开启,以梁启超的《墨子学案》、胡适的《先秦名学史》、章士钊的《逻辑指要》为代表性著作。  本文尽可能全面搜集1910年前传入中国的西方逻辑文献,挖掘出一批与本论文相关的新材料,为更加全面的呈现1910年前传入中国的西方逻辑原貌提供了条件。在此基础上,采用背景分析法、文献解读法、比较分析法、动态分析等方法尽可能将传入的内容系统地整理出来,并对1910年前传入中国的西方逻辑特点进行尝试性总结。这一时期系统而广泛的传播了西方传统逻辑的知识体系,初步规范了传入中国逻辑知识的基本术语,奠定了逻辑教学体系的基础,尤其是开启了中国逻辑思想研究,笔者给出了自己对中国逻辑思想研究的几点认识,并提出采用“扬弃式否定”方法对中国逻辑思想研究进行再认识。
其他文献
信息的数字化表示是《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教学中的一个重点,而进位计数制的概念及数制之间的转换是其教学难点。在将十进制数转换成非十进制数的传统方法的基础上,提出一种
本论文分为九章:第一章导论,主要论述选题背景和意义,特别论述了目前我国在这方面研究的不足和滞后;第二章布坎南理论的引发,主要论述布坎南理论是以分析批判凯恩斯主义以及国家
期刊
标志对于幼儿形象思维的发展及幼儿园品牌形象的塑造与推广具有重要作用。文章以北京市南磨房幼儿园标志整合设计项目实践为例,在分析幼儿特点及客户需求的基础上,通过对文字
以分析哲学起家的阿瑟·C·丹托继黑格尔后重提“艺术终结”论,通过借助黑格尔的艺术哲学观,依托自身对西方艺术历史和现状的深度体察,极富创意地运用艺术史叙事模式印证了艺术
做群众工作最重要的是站稳群众立场,增进群众感情,扎扎实实地办好群众所企盼的每一件事情。群众有很多的期望和要求,还有很多的意见甚至怨言,需要我们去倾听、去解决。 The
在政治哲学的研究日益兴盛的背景下,本文选取了政治哲学研究中一直未被重视的欧洲近代非契约论思潮,对其进行系统的总结和梳理。  除导论和余论外,本文共分为六章。在导论中,概
本文的主题是探析蒂利希的宗教政治哲学思想及其理论意义。作为当代著名的宗教哲学家,保罗·蒂利希以宗教哲学中的“终极关怀”思想为理论基础,吸收了马克思的历史哲学与政治理
普特南在其实在论的理论背景下展开了他关于意义和真理的哲学思考。他在逻辑实证主义及经典实用主义者的影响下,逐步完成了从形而上学实在论到内部主义实在论,直至实用主义实在
苏绣文化是学校的特色文化,通过苏绣文化在综合性语文学习中的渗透研究,推动语文学科教学发展,真正使学校的语文教学不拘泥于学科课堂和校园生活.走出课堂,走向社会,亲近苏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