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瓶颈经济学认为瓶颈拥挤的本质是资源供给与需求之间的矛盾关系。本文将这一理论引入财政学研究领域,用于分析当前在我国财政整体运行框架下出现的地方财政困难问题。
从地方财政资金运行机制来看,存在两个基本因素--供给(收入)和需求(支出)。近些年来,虽然地方财政收入在总体上保持着较高速度的增长,但由于各种原因,我国很多地区都存在收入不足、支出刚性增长的问题。财政收支的严重不平衡导致财政资金瓶颈的产生,不仅影响了地方各级财政的健康运行,而且关系到各地区经济的后续发展与我国整体公共财政框架的建立健全。因此研究地方财政资金瓶颈问题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文首先对我国地方政府的财政资金瓶颈状况展开了整体动态的、分层级的、分地区的实证研究,得出:分税制改革以后,我国地方财政资金瓶颈凸显,并且具有明显的层级性和地区性特征。从分政府层级的角度来看,处于最基层地位的县乡财政资金瓶颈程度最为严重。从分地区的角度来看,财政资金瓶颈程度与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密切相关。相对于东部地区,中西部特别是西部地区的财政资金瓶颈程度要严重得多。继而考察了我国分税制改革以来的政府间财政转移支付对于缓解地方财政资金瓶颈的效应,以及地方政府性基金收入、预算外收入与地方财政资金瓶颈的相关性。在此基础上,尝试建立地方财政瓶颈模型,对瓶颈约束下的地方财力分配问题进行了讨论。最后对地方财政资金瓶颈产生的多方面原因展开分析,并且提出地方财政瓶颈拥挤的缓解,应从实现地方财政支出需求的合理化与扩大财政瓶颈容量两方面着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