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研究背景:甲状腺相关性眼病(thyroid associated ophthalmopathy,TAO)是一种球后组织自身免疫性疾病,处于炎性活动期的患者眼部可表现为眼睑肿胀、眼肌肥厚、眶内容物扩张,即使进入非炎性活动期,眼外肌依旧肥厚,最终导致眼球突出。一般影像学检查只能通过观察眼部结构改变与否来判断TAO的炎性活动程度,由于免疫抑制剂对炎性活动期患者效果显著,而对于非炎性活动期患者无效,后者只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背景:甲状腺相关性眼病(thyroid associated ophthalmopathy,TAO)是一种球后组织自身免疫性疾病,处于炎性活动期的患者眼部可表现为眼睑肿胀、眼肌肥厚、眶内容物扩张,即使进入非炎性活动期,眼外肌依旧肥厚,最终导致眼球突出。一般影像学检查只能通过观察眼部结构改变与否来判断TAO的炎性活动程度,由于免疫抑制剂对炎性活动期患者效果显著,而对于非炎性活动期患者无效,后者只能通过眼部手术或局部放疗来治疗。所以有必要在TAO患者采取治疗措施之前区分炎性活动期和非炎性活动期。因此用于评估球后炎性活动的诊断技术对判断球后免疫进程非常有益。临床上评价眶周炎性活动的影像学检查,当今较为肯定的方法主要是放射性核素111In或99Tcm标记生长抑素类似物奥曲肽眼眶显像,但由于其价格昂贵,显像时间较长,给临床应用带来许多不便。本研究采用99Tcm-二亚乙基三胺五乙酸(99Tcm-diethylene tri-aminepentaacetic acid,99Tcm-DTPA)进行眼眶显像并与99Tcm-奥曲肽(99Tcm-octreotide,99Tcm-OCT)眼眶显像进行比较,研究其在反映TAO患者眶周炎性程度的价值,旨在探索一种新眼眶显像方法:既经济又迅速,显像效果稳定又可靠。
目的:通过对比99Tcm-DTPA与99Tcm-OCT眼眶显像,比较两种显像方法在TAO患者眼部炎性反应活动度中的临床价值。
方法:26例TAO患者依据临床活动度评分(Clinical Active Score,CAS)标准分为活动组(Active Group,AG)16例、非活动组(Inactive Group,IAG)10例,14例正常志愿者作为对照组。静脉注射显像剂99Tcm-DTPA740MBq,0.5h后行眼眶平面及断层显像,隔日同一患者静脉注射99Tcm-OCT740MBq,1~2h后行眼眶平面及断层显像。获取各组两种眼眶显像的摄取率(Uptake rate,UR)。对两种显像方法获得的半定量指标UROCT和URDTPA进行配对t检验并分别与CAS评分进行Spearman相关性分析。
结果:两种显像方法眼眶摄取率未见明显差异(t=0.075,p>0.05)。两种显像患者眼眶摄取率(UROCT、URDTPA)与患者CAS评分之间具有很好的相关性(99Tcm-DTPA:r=0.835,p<0.001;99Tcm-OCT:r=0.912,p<0.001)。
结论:
1、99Tcm-DTPA眼眶显像与99Tcm-OCT眼眶显像有较好的一致性。
2、两种眼眶显像方法与CAS评分之间均有较好一致性,可用于临床判断TAO患者炎性活动。
3、99Tcm-DTPA眼眶显像是一种可行的、并可能成为用于评价TAO炎性反应活动度一种很有发展前景的新方法。
其他文献
角膜病是我国主要的致盲眼病之一。同种异体角膜移植是目前治疗角膜盲最为有效的方法。由于角膜处于机体免疫赦免地位,角膜移植是器官和组织移植中最常见和成功率最高的手术,但免疫排斥反应仍是目前造成其手术失败的主要原因,穿透性角膜移植的排斥反应发生率仍占10-30%,尤其在血管化角膜、角膜严重感染、大植片移植术、第二次移植等,免疫排斥率高60%。因此,如何降低和预防角膜移植术后排斥反应已成为目前临床亟待解决
第一部分目的:用18氟-脱氧葡萄糖(18F-FDG)正电子发射计算机体层摄影(PET-CT)的SUV值来预测卵巢癌患者预后,尤其是其对术后化疗的反应性。方法:使用18-F-FDG PET/CT对22例卵巢癌患者术前和/或术后病灶应用图像分析和视觉定量测得标准吸收值:SUV。术后病理证实其病理情况。术后常规铂类为主化疗6个疗程。通过对随着患者病理情况变化,其SUV值的变化的研究并结合随访患者生存时间
前言:阿尔茨海默病(AD)是导致老年人痴呆的主要原因,其特征性的病理改变为大脑皮质和海马细胞外老年斑形成、细胞内神经原纤维缠结和神经元变性脱失。老年斑核心成分为大量纤维状β-淀粉样蛋白(Aβ)的沉积,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Aβ在脑内的异常沉积是AD发病较为初始的因素,在AD发病机制中具有核心和关键的作用。Aβ可通过诱导产生氧自由基使脑细胞膜系统的脂质和蛋白被氧化修饰,使活性氧增加,线粒体功能失调;通过
第一部分:荷人型淋巴瘤裸鼠“冷抗体”封闭后放射免疫显像、治疗的实验研究背景与目的:我国淋巴瘤在成人恶性肿瘤中据第八位,其中非霍奇金淋巴瘤(NHL)占80%左右,大多数起源于B细胞,B细胞性NHL传统治疗包括化疗、放疗和骨髓移植,但是多数很难缓解或缓解后又复发,所以针对位B细胞NHL表面抗原CD20而研发出的利妥昔单抗(Rituximab)给患者带来了希望,95%以上的B细胞NHL有CD20抗原的表
研究目的:1、研究Bmi-1、p16INK4a和p14ARF在膀胱癌细胞株T24中的mRNA及蛋白表达。2、研究膀胱移行细胞癌癌组织、癌旁组织Bmi-1、p16INK4a和p14ARFmRNA及蛋白表达,分析其表达水平与膀胱癌不同临床分期、病理分级的关系,初步评价三者在膀胱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及意义。3、研究膀胱移行细胞癌Bmi-1的表达与p16INK4a和p14ARF的关系,初步探讨膀胱移行细胞
目的:在建立兔VX2移植瘤的基础上,进行18F-FDG PET/CT显像研究,探索PET/CT显像的最佳时间点;了解移植瘤的发生、发展及转移的过程;观察兔VX2移植瘤氩氦刀治疗前后PET/CT显像变化,并与病理学变化进行比较,寻找氩氦刀治疗后疗效评价的方法。 方法:将肿瘤细胞悬液注射到兔大腿肌肉内或将组织碎块包埋于兔的肝脏,观测局部肿瘤的生长情况,建立兔VX2移植瘤模型。在接种后不同的时段及注射
目的:观察甲亢患者131Ⅰ治疗前、后1年内血清TRAb的动态变化,探讨其与甲状腺大小及早期疗效的关系。方法:收集2007年4月~2008年8月在我院核医学门诊接受131Ⅰ治疗的甲亢患者193例,男性52例,女性141例,男女之比为1:2.7。年龄范围为10~78岁(平均41.45±13.96岁)。随访时间6~20个月(平均10.37±2.87月)。依据本组资料甲状腺重量的四分位间距,将其分为四组:
目的:新AJCC的食管癌pTNM分期中,没有重视微转移的作用,本文旨在探讨pNO期食管鳞癌血液微转移临床意义及对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术后病理报告显示无区域淋巴结转移的食管鳞癌患者为实验对象,共40名,术前已经抽取外周血做微转移检测标本,提取血液标本总RNA,将mRNA逆转录成cDNA,然后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技术检测血液标本mmp-7mRNA(和hTERT mRNA)表达,取得MMP-7m
研究背景: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是一种可以预防可以治疗的疾病,具有某些显著的肺外效应,可能与患者个体严重程度有关。肺部特点表现为不完全可逆,常呈进行性发展,与肺部对有害气体或颗粒的异常反应有关。COPD由于其患病人数多,死亡率高,社会经济负担重,已成为一个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是严重危害人类身体健康的重要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其发病机制十分复杂,以中性粒细胞为主要效应细胞的气道炎症反应是其发病的主
研究背景及目的:PET作为一种功能分子影像技术,从分子及基因水平上研究疾病的发生、发展、变化。目前应用最广泛、最成熟的正电子显像药是18F—FDG,主要反映机体的葡萄糖代谢及分布情况。机体的葡萄糖代谢受到许多不确定因素的影响,如情绪变化会引起脑组织FDG代谢的改变;肠胃道平滑肌的痉挛收缩会产生肠道的显影;手术等治疗后的炎症反应会造成局部组织的FDG摄取等,这些葡萄糖代谢分布异常,可能会干扰对机体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