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5年8月~2006年9月期间,在贺兰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利用无线电追踪技术对10只岩羊(Pseudois nayaur)进行了活动规律和家域的研究,同时采用粪便显微组织学分析技术结合野外直接观察法、采食痕迹估计法和固定样线法对岩羊的食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不同性别和年龄贺兰山岩羊的家域和核域面积变化较大,雄性岩羊的家域为3.74±0.52 km2,核域为1.42±0.15 km2;雌性岩羊的家域为2.95±0.4km2,核域为1.1±0.22 kmm2;亚成体家域为1.6±0.9kmn2,核域面积为0.7±0.2km2。家域和核域面积分别是雄性成体大于雌性成体,亚成体最小。贺兰山岩羊的家域存在一定程度的重叠,重叠部分的大小因个体而异,雌性的重叠程度高于雄性。核域也存在不同程度的重叠,家域重叠在性别方面的差异并不显著。2.岩羊在不同季节的活动节律基本上有2个活动高峰(即6:00~9:00、17:00~20:00),属于晨昏活动类型。只是在春季和秋季的深夜22:00~24:00之间,会有一个小的活动高峰,而夏季夜间活动较少,冬季夜间活动更少。春季10:00左右有一个小高峰,夏季中午活动频率少于春季、秋季和冬季,冬季中午活动频率多于其他季节。夏季岩羊的活动率总体上高于冬季,而且峰值间距离拉长,即夏季早起晚睡,冬季晚起早睡的作息模式。岩羊在整日、昼间和夜间3种情况下的活动率分别为50.29%、52.08%和48.50%,这一数据表明岩羊在一天中用于活动的时间和休息的时间大致相当,昼间比夜间稍显活跃。再按不同性别统计,岩羊雌性和雄性的活动率分别为51.37%、49.50%,表明岩羊雌雄之间的活动率也大致相当,只是雌性稍高于雄性。温度、降水量和相对湿度的变化会对动物的活动节律产生一定的影响。但是降水量与岩羊活动节律之间并没有十分密切的关系,只是随着降水量的增加,岩羊的活动律有所上升;月平均温度与月活动节律的关系要密切一些,随着温度的变化岩羊的活动率也发生一定的变化,但这种变化不是同步的;月平均相对湿度与月活动节律之间的关系不大,也是随着相对湿度的增加,活动率也略有升高。通过相关分析得出,岩羊的活动率与月平均降雨量之间不相关。3.食性分析结果表明,禾本科草类(27.55%)和灰榆(24.46%)、金露梅(6.77%)、锦鸡儿(6.55%)、黄刺玫(5.36%)、蒙古扁桃(4.14%)等植物的当年枝和落叶是岩羊冬季主要食物,其中禾本科草和灰榆为大宗食物,针叶树种(杜松、油松、青海云杉)和其它草本植物所占比例均较小。在取食较多的植物种类中,岩羊对灰榆、山杨、金露梅、锦鸡儿、黄刺玫和蒙古扁桃有正选择性,对禾本科草本植物的选择性接近于零。根据选择性指数(Ei),冬季岩羊对6种植物的选择性的强弱顺序为:黄刺玫>锦鸡儿>金露梅>灰榆>蒙古扁桃>禾本科草本植物。岩羊取食乔木27.0%、灌木45.4%、禾本科草本植物16.8%和非禾本科草本植物10.8%,这4类植物的利用性与可利用性存在差异极显著,其中乔木和灌木的利用性高于可利用性,而禾本科草本植物和非禾本科草本植物的利用性与可利用性大体持平,说明岩羊的食物是以木本植物为主,同时较多采食禾本科草类,而对非禾本科草本植物则较少采食。Spearman相关分析得出岩羊对食物的选择性与水分、灰分、粗蛋白、粗脂肪、粗纤维和无氮浸出物之间没有明显的相关关系。被啃食植物中粗蛋白含量较高,蛋白质不是越冬岩羊的限制因子,而能量可能是影响冬季岩羊采食的较为关键的因子。岩羊冬季采食策略主要是以最小的能量消耗获取最大的能量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