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研究分析乳腺癌超声声像图表现与病理组织学类型、分级之间的关系,与分子生物学指标雌激素受体(estro receptor,ER)、孕激素受体(progesterone receptor, PR)、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uman 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 2, C-erbB-2)表达的相关性。探讨乳腺癌不同超声征像的病理学基础及肿瘤生物学特性对乳腺癌超声表现的影响,以提高超声影像技术对乳腺肿瘤的诊断水平,并为乳腺癌临床治疗方式的选择与预后评估提供可靠的影像学信息,从而进步提升超声检查在乳腺癌临床诊疗中的价值。方法:收集我院2008年11月至2010年10月行外科手术且经病理证实的乳腺恶性肿块137例,患者年龄26~81岁。术前均行超声检查且均未行放、化疗治疗。回顾性观察记录术后确诊为乳腺癌患者的术前超声图像及术后病理石蜡切片特点。超声观察指标主要包括肿块的大小、形态、纵横比、边缘毛刺及周边高回声晕征、内部回声、微钙化、后方回声、血流及淋巴结转移等征像。病理学观察指标主要包括乳腺癌的病理学类型、浸润性导管癌(infitrating ductal carcinoma, IDC)组织学分级、病变内部及边缘部癌组织与间质成分的构成及分子生物学指标ER、PR、C-erbB-2的表达情况。分析乳腺癌超声征像与病理组织学类型、分级的关系;对肿块内部及边缘组织特点分别就超声声像图与病理学镜下观做对比;探讨乳腺癌超声征像与分子生物学指标ER、PR、C-erbB-2表达的相关性。所有数据经SPSS 13.0软件处理,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IDC肿瘤体积(>2cm)较导管原位癌(ductal carcinoma in situ, DCIS)及早期IDC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特殊类型癌无显著性差异(P>0.05);IDC形态不规则肿块的比例高于特殊类型癌(P<0.05),与DCIS及早期IDC无显著性差异(P>0.05);毛刺征在IDC的出现频率高于早期IDC、DCIS及特殊类型癌(P<0.05);肿块纵横比、周边高回声晕、内部回声、微钙化、后方回声均与乳腺癌类型无显著相关性(P>0.05)。Ⅲ级IDC形态不规则肿块的比例高于Ⅱ、Ⅰ级IDC (P>0.05);Ⅰ级IDC后方回声衰减肿块的比例高于Ⅱ、Ⅲ级IDC (P>0.05)。肿块大小、边缘毛刺征及周边高回声晕征、内部回声及微钙化均与IDC组织学分级无显著相关性。(2)肿瘤超声表现为体积较大(>2cm)、后方回声增强或内部回声较低时内部组织构成分级较高、癌细胞比例高(P<(?)0.05);肿块周边有高回声晕者较无晕肿块周边组织构成分级高、癌细胞比例高(p<0.05)。肿块形态、纵横比及毛刺均与肿瘤内部成分构成无显著相关性(p>0.05)。(3)肿块纵横比>1、边缘毛刺征及晕征均与ER、PR阳性表达相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肿块内部坏死与PR阴性表达相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微钙化与C-erbB-2阳性表达相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肿瘤大小、形态、后方回声类型、淋巴结转移及血流与ER、PR、C-erbB-2表达均无显著相关性(p>0.05)。结论:(1)乳腺癌超声表现有共对应的病理学基础,一定范围内其超声声像图表现与病理组织学类型、分级相关,可提示其病理组织学类型及分级。(2)乳腺癌超声表现与分子生物学指标的表达有一定的关系,肿瘤生物学特性影响乳腺癌的超声表现。超声检查可为乳腺癌的预后评估及临床治疗方式的选择提供影像学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