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事诉讼争点整理研究:基础理论、实践开展与本土建构

来源 :厦门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en7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争点是当事人展开诉讼程序、法官进行审理程序的逻辑起点,争点整理对于民事诉讼程序而言具有基础性的重要地位。在立法层面,我国并未明确争点整理的概念,更无谓争点整理体系的构建及其具体制度的展开。而于司法层面,我国相当部分法院已展开了诸多实践,但由于立法的缺失,也存在各行其是、规范不足的问题。目前对于争点整理的相关理论研究也不够深入。本文以争点整理的基础理论为逻辑起点,比较考察域外争点整理的历史渊源和发展现状,梳理我国争点整理的相关立法与实践情况,并提出我国争点整理机制的具体建构进路。第一章围绕争点整理的基本概念、构成要素、属性特征、体系结构、价值及功能等内容,论述了民事诉讼争点整理的传统基础理论。首先,从文义解释路径初步呈现争点整理的基本概念,强调争点应具有质的规定性、量的重要性和产生主体的限定性;围绕时空、主体、客体、方法、结果等争点整理的构成要素深入理解争点整理的内涵,需要注意的是争点产生于当事人之间,但争点整理的主体除了当事人之外,还包括法官和其他程序参与者;争点的特性决定了争点整理具有制度规范性、主体多样性以及效果阶段性等属性;通过与审前程序、集中审理、争点简化协议以及证据交换等相关概念的比较,厘清争点整理的具体涵义。其次,将争点整理体系分为以构成要素为主要内容的本体体系和以其他配套制度为主要内容的配套体系,将当事人的证据调查和收集制度、法官职权介入制度和失权制度作为配套体系的主要内容予以论述。最后,从一般性层面,以公正和效率二元价值论阐释争点整理的制度价值;从特殊性层面,围绕直接性功能、基础性功能、程序性功能阐述争点整理的制度功能。第二章围绕大陆法系和英美法系争点整理的发展路径,从比较法上对争点整理的制度渊源和发展过程进行考察。关于争点整理在两大法系的源起,强调在自由经济的宏观背景下,当事人对于民事诉讼程序均要求以一定的实质参与权。而在不同诉讼文化理念影响下,英美法系的陪审团制度采认审前程序和庭审程序的两阶段审理模式。但囿于当事人放任主义盛行,导致其争点整理在时限性、规范性和稳定性外观下却又暴露出严重诉讼延滞的隐患。而大陆法系强调实体正义,在证据随时提出主义下争点整理呈现出非制度化、非规范化的特点,具有较强的不稳定性。而在后续发展中,英美两国的争点整理体现在诉答程序、证据开示、案件管理会议、审前再议或者审前会议中;大陆法系则形成了专门化的争点整理本体体系,如日本的准备的口头辩论、辩论准备程序、书面准备程序等组成了争点整理本体体系。在配套体系设计上,英美法系赋予当事人更为广泛的证据调查和收集权,课以当事人更为严苛的失权制裁,设置较为消极的法官职权介入;与此相对应,大陆法系采取较为限缩的当事人证据收集调查权,配置较为缓和的失权制裁和更为积极主动的法官释明。当然,同一法系不同国家和地区在具体制度的设置上仍然存在一定差异,如美国的诉答程序一般仅具有通知性功能,而英国的诉答程序则具有实质性的争点整理功能;相较于日本,德国和台湾地区的失权制度规定更为严格。总体而言,在争点整理上,两大法系之间和各法系内部均出现一定的趋同性和差异性。第三章从宏观层面考察了我国争点整理的历史源流和立法现状。通过近现代以来我国不同时期民事诉讼法的立法背景、立法目的、相关制度等,勾勒出我国争点整理从立法空白到“若隐若现”的发展过程。围绕争点整理本体体系和配套体系的整体框架,在法律规范中抽象出关涉争点整理的相关理念,提取出关涉争点整理的相关制度因子。在立法层面,我国争点整理呈现出理论欠缺、结构不明、制度缺失和功能附属等问题。当然,虽然我国还未从立法上明确规定争点整理制度,但立法理念已为争点整理提供了发展的可能性。第四章聚焦于我国司法实践,从微观层面考察和分析司法实践中的争点整理的具体面向。对实践的考察围绕一般意义的、整体意义上的全国法院的司法实践,特殊意义上的、个别意义上的样本法院的司法实践以及具有一定典型意义的局部法院的司法实践的路径而展开。首先以与争点整理密切相关的审前程序为考察视角,认为当前审前程序形式化、空洞化问题严重,从普遍意义上而言,我国法院整体层面的争点整理难以得到有效开展。其次,样本法院以集中审理为改革目标,其类案要素式审理模式和繁案争点式审理模式均以争点整理为基础和中心。围绕争点整理的构成要素对样本法院的争点整理进行抽象化分析,特别突出庭前会议、证据交换、诉答程序在试点改革中所承担的争点整理功能。强调样本法院在争点整理相关问题上所呈现出的改良和进步或是我国法院未来改革可借鉴之处,因此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再次,以构成要素为展开路径对包括样本法院在内的局部法院在争点整理过程中存在问题予以论述。展开而言,影响争点整理时空要素的不可控因素较多;法官主体不仅成为争点整理的主导者,而且其本身就存在范围不够明晰的问题,当事人主体缺位和失位现象严重,其他程序参与人参与实效较弱;司法实践的客体范围亦存在失位、错位和缺位等情况;在方法要素方面,以庭前会议和证据交换为主的审前争点整理出现失序化,而庭审争点整理呈现无序化样貌;争点整理完成情况较差,其结果缺乏稳定性。造成以上问题的原因大致可以归结为程序正义理念的异化和弱化、当事人主义的虚无、争点整理目的的偏差和集中审理的失范等。第五章旨在以争点整理参与主体的结构模式为基础建构我国争点整理的理论体系。争点整理属于当事人主义的精致化,要求当事人承袭程序主导权地位;争点整理具有较强的抽象性要求多元主体的参与;归类于非实质性诉讼程序的争点整理应辅以不同于庭审程序的结构理念设计;主体间程序利益的内容同一性和实体利益的方向一致性为主体间的交往合作提供了可能性。所以争点整理各主体之间的关系结构不同于典型意义上的当事人主义、职权主义和协同主义(修正辩论主义)等诉讼结构模式,其所呈现的特殊性要求应在“主导——多元”协作型诉讼理念指导下开展争点整理。而“主导——多元”协作型诉讼理念的正当性建立在一定的理论基础、文化基础以及现实性基础之上,其内化要素可以抽象归纳为主体平等、主体自由和诚实信用三个方面。在“主导——多元”协作型诉讼理念下,当事人、法官、其他程序参与者对外呈现出合作面向,而在其内部,各主体应以不同分工模式展开争点整理。具体言之,争点整理应以当事人的主导、法官的监护以及其他程序参与者的协助为具体模式,即各主体间应形成“主导——多元”的协作型关系。第六章在“主导——多元”协作型诉讼理念基础上,对我国争点整理的具体制度设计提出初步构想。我国争点整理应确立便利当事人原则、全程性原则、全面性原则、区别性原则和限度性原则。结合当前司法改革之需要,应突出强调争点整理的预防性功能、效益性功能、约束性功能、内化性功能和教育性功能。在争点整理本体体系的建构方面,特别强调在时空要素方面,应在遵循认识论及契合我国司法实际基础上,将争点整理分为审前争点整理程序和庭审争点整理行为两个阶段,由此形成审前+庭审的两阶段论。同时前者应注重制度化的构建,后者则需规范化的约束。客体范围的实质内容应采广义说,并且,从实用角度出发,建议将客体范围重塑为事实类争点、规范类争点和程序类争点。在方法要素上,要注意设计的体系化和多元化,强调方法适用的阶段化和弹性化。在争点整理配套体系的建构上,当事人的证据调查和收集制度为争点整理承担着资料提供的基础性作用,失权制度则为争点整理提供了效力保障作用,因此对以上配套制度应有科学化的认识和可操作性的设置。
其他文献
当前,有机-无机卤化铅钙钛矿太阳能电池(PSCs)已显示出巨大的进步。PSCs具有光电转化效率(PCE)高,成本低,制作工艺简单的优点。简单平面结构的PSCs已成为一种未来最具竞争力的下一代光伏器件。载流子传输层(CTL)包括了电子传输层(ETL)和空穴传输层(HTL),其对于PSCs至关重要。在常规的正置结构PSCs中,HTL可以协助空穴提取,防止水和氧对于钙钛矿层的破坏,ETL可以有效传输电子
金属纳米簇作为一种新型的发光材料具有独特的类分子光学性能和优异的物理化学性能,拥有超小的粒径尺寸、低细胞毒性、良好的光稳定性和大的斯托克斯位移等优点。然而,纳米簇最吸引人的特性,其发光性能在实际应用方面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在大多数情况下,与量子点及有机染料相比,金属纳米簇的发光量子产率仍然相对比较低,这对金属纳米簇的应用发展造成了较大的阻碍。近年来,研究发现纳米簇的聚集诱导发光行为可以优化和调节纳米
企业集团作为我国一种重要且广泛存在的企业组织形态,在我国资本市场发展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而在企业集团内部,成员企业之间发生的资本配置行为便形成了企业集团的内部
随着物联网,云计算等技术在煤矿工业的蓬勃发展,相关的网络技术也在不断创新。但是,煤矿传统网络却存在着很多的不足。软件定义网络(Software Defined Network,SDN)的出现为解决煤矿井下数据的传输与处理提供了新的思路,SDN利用分层的思想,将数据与控制相分离,通过集中控制方式,控制网络流量的转发与优化。由于SDN的这些优势,本文通过对边缘智能网关选择算法、链路传输优化进行了改进,
19世纪的英国是一个工业迅速发展,经济蓬勃繁荣的时代。但长期以来英国政府在教育领域奉行不干预政策,将初等教育的置办权交给教会以及社会慈善机构。但进入19世纪后半期,由于原先的慈善教育已不能满足现状,加之工业化国家发展和社会犯罪率上升等一系列外力的共同作用下,人们意识到仅仅靠私人捐赠所维持的初等教育是远远不够的,因此19世纪成为英国初等教育的转型时期。在社会各界的呼吁下,政府在19世纪对英国初等教育
目的:进一步探讨了H型高血压患者的维医辨证分型分布规律与人体Hcy及C-反应蛋白的水平、颈动脉IMT、血脂、空腹血糖、血尿酸、肌酐、尿微量白蛋白等指标的内在相关性以及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从而更好的开展临床研究和指导H型高血压维医的临床干预诊疗和今后进一步的深入临床研究工作奠定了理论基础,同时深入维医临床对H型高血压的辨证分型上制定了更加正确的临床依据和维医干预治疗方法提供最初步的理论依据和临床实验
在日照温度的作用下,运营阶段斜拉桥宽幅钢箱梁截面产生的温度梯度容易造成比较大的温度应力,我国公路桥梁规范JTG D60-2015虽然给出了结构截面竖向和横向温度梯度,但是对于不同地区和不同截面的桥梁结构是否适用值得更细致的研究。本文以运营阶段泸州沱江四桥为工程背景,对带沥青混凝土铺装层的PK断面钢箱梁进行温度场的实测和ANSYS有限元模拟,并利用MIDAS Civil建立了全桥模型,将拟合的温度梯
近年来,二硫化钼以其优良的物理、化学特性受到了研究学者的广泛关注,其在半导体集成电路、柔性传感和微纳机电系统等方面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本文采用分子动力学方法,针对二硫化钼纳米受限通道中水流动特性开展研究,并探讨了体系带电量、温度、弹性应变等因素对水流动特性的影响。论文的主要工作如下:(1)简要介绍了二硫化钼的基本属性,不同晶体结构(1T、2H、3R)的特点和适用性。深入分析了纳米受限空间的概念和二
预制装配整体式叠合剪力墙结构体系是一种目前广泛应用于多层和高层建筑中的半预制半现浇结构体系,也称预制混凝土双板结构体系或叠合板式剪力墙结构体系。其主要受力构件叠合式墙板主要由内、外叶预制墙板以及中部后浇层组成,两侧预制墙板主要通过三角桁架钢筋等构造形式进行连接。预制叠合剪力墙体系具有自重轻、结构整体性强、接缝防水效果好、可与保温材料结合进行工厂化生产、节能环保等优点,是一种极具前景的装配式混凝土建
铆接技术作为一种广泛应用于航天航空领域的连接技术,铆钉孔易产生应力集中和增加了飞机重量等问题,采用回填式搅拌摩擦点焊(RFSSW)技术取代铆接技术。针对1.0mm 2A12-T42铝合金RFSSW搭接接头的显微组织、维氏硬度、静力学性能、单焊点疲劳性能、组合焊点疲劳性能和组合焊点细节疲劳额定强度(DFR)性能进行了研究分析,并且对铆接的静力学性能和疲劳性能进行了研究分析,为RFSSW技术在航空航天